第一章 千裏回師(1 / 3)

明崇禎二年十月二十八日深夜。

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山海關關內,距離山海關數裏的官道旁有個叫王家屯的小村落,屯裏的王老漢和他的一家人在夢中突然被一陣隆隆的雷聲驚醒,年逾七十的王老漢最先醒來,隻覺得整座屋子連同躺著的炕劇烈地震動著,且隨著雷聲的臨近越來越厲害!

難道要下暴雨了?

可現在是冬天,要下也是下雪,怎麼會下雨?

怎麼光聽到雷聲,看不到閃電?

王老漢心頭一片迷惑……

轟隆隆……

和王老漢睡在一個炕上的小孫子也跟著醒了過來,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雷聲,嚇得拚命往王老漢的懷裏鑽。

王老漢這時已經聽出來了,那隆隆的聲音不是雷聲,而是成千上萬匹馬狂奔時發出的馬蹄聲!

馬蹄聲是從山海關的方向傳來的,王老漢立刻冒出一個可怕的念頭:難道那些傳說中如狼似虎的辮子兵打敗了袁大人的軍隊,攻破了山海關,衝了進來?

王老漢馬上想起了八年前的那場災難,當時從山海關外潮水般湧進無數的難民和潰兵,說是十多萬明朝的官軍被辮子兵打得丟盔棄甲,狼奔豕突,把關外所有的城堡都放棄了。

那些潰兵說連熊廷弼熊大人都被辮子兵打敗了,山海關肯定守不住,你們也快逃吧!

於是王老漢的一家人也加入了逃難的人群中,打算去京城投奔一個親戚,但王老漢本人卻堅持不肯走,他倒不是相信山海關一定能守得住,他隻是不想客死異鄉罷了。

幸運的是,那些辮子兵並沒有來攻打山海關。過了沒多久現在這個袁大人來了,代替了那個據說已被皇帝砍頭的熊大人。

王老漢曾經有幸見過這個袁大人一麵,還跟他說過很多的話,當時的情形立刻浮現在他的腦海裏:

官道旁,響午時分。王老漢坐在自家的茶鋪下,昏昏欲睡,周圍寂然無聲。如今村子裏包括他在內就剩下幾個老頭了,他仍然堅持每天打開茶鋪,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給過路的難民一口茶喝,讓他們有力氣繼續逃命。

但過了沒多久,難民和逃兵便再也沒有了,官道上忽然變得冷冷清清,有時侯半天也看不到一個人經過。

一隻蒼蠅嗡嗡地飛到王老漢的身邊,繞著他飛了一陣子,最後落在他的臉上——隨著啪的一聲響,王老漢睜開眼睛,看到手掌心有一隻血肉模糊的死蒼蠅。

接著往遠處瞥了一眼,忽然看到了一個人影。

人影漸漸走近,原來是一個騎在馬上的人。馬蹄得得。那匹馬顯然已走了很長的一段路,顯得無精打采。

王老漢感到很吃驚,因為過去看到的人都是從山海關的方向來的,這個人卻是從京城的方向來的。

那人在茶鋪前跳下馬,把馬栓到馬樁上,然後走了進來。王老漢這才看清他的樣子,原來是一個三十餘歲的年輕人,個子不高,皮膚黝黑,像是從南方來的。

“老人家,給我來一碗茶,有包子饅頭也拿幾個來。”

果然,那人一開口王老漢就聽出來了,跟他曾經招待過的幾個去關外收購貂皮、人參的廣東客商非常相似。

王老漢把一大碗濃茶、一碟素餡包子放到客人的麵前,那人馬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客官是從那裏來的?”王老漢問道。

“京城。”那人答道。

“客官貴姓,想去哪兒?”

“我姓袁,想去關外走一走,看一看。”

“客官如果想去關外收購貂皮、人參,現在可不是時候,關外差不多都被辮子兵占了。”

“我知道,不過我不是做生意的。”

“客官是做什麼的?”

“我……我在京城的兵部衙門做事。”

聽說對方在衙門裏做事,怎麼說也是個官兒,王老漢頓時不敢吱聲了。不過好在這個姓袁的大人態度非常和藹,所以過了一會兒之後,他又忍不住問道:

“不知道袁大人去關外做什麼?”

袁大人抬起頭來,望著山海關的方向,緩緩地說道:“現在京城裏有很多謠言,有的說山海關已經破了,有的說雖然暫時沒破,但很快也保不住了,總之是人心惶惶,所以我想出來看看山海關這裏的情形是什麼樣子,到底守不守得住?”

說罷,把目光投向王老漢:“老人家,你認為山海關守不守得住?”

王老漢猶豫了片刻,搖頭道:“關外那麼多的地方都丟了,山海關又怎麼守得住?”

“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還不離開?”

“我都一把老骨頭了,死也要死在這裏,不過我的兒子他們已經走了,我也就安心了。”

“你兒子他們去哪裏了?”

“京城,我在那裏有一個本家的親戚。”

“哦,你的親戚是做什麼的?”

“他在宮裏做事。”

袁大人沒有再問,換了一種安慰的口氣說道:“老人家你放心,如果朝廷讓我來守這裏,我一定不會讓那些辮子兵踏進關裏一步,到時你就可以叫你的兒子們回來了。”

王老漢看著他自信的表情,卻感到將信將疑……

大約半年以後,這個袁大人再次經過王老漢的茶鋪,說他奉了皇帝的命令,要去關外跟辮子兵打仗,他再次叫王老漢放心,他不但不會讓辮子兵越過山海關,還要把遼東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