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商隱與武夷山(2 / 2)

翻譯成白話就是:眾鄉人隻得到仙人們賞賜的一杯流霞仙酒,仙人們當時就掉頭返回。那些被稱為曾孫的鄉人們紛紛老去,武夷君等眾仙人再也沒來。那麼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有人怠慢了仙人,武夷君一氣之下,使山心長滿了毛竹,從此隔斷了與人間的聯係。

這顯然是借武夷山神話傳說來諷嘲求仙虛妄之事。訪道求仙向來是古代國人樂此不疲的荒誕行徑,上自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下自商賈小民,田翁野老,無不煉丹服藥,閉關清修,“欲求真訣駐衰顏”而長生不老,奢望著羽化登仙,雞犬升天。可結果無不如獨孤及《觀海》詩中所言那樣“徐福竟何成,羨門徒空言”般子虛烏有,空費心機。何況李商隱揭示的仙人武夷君的道德品質卻比凡人還低下,其一,被少年怠慢,居然生氣,肚量何其狹窄;其二,為拒鄉人求訪竟以毛竹作機關,中者成疾,心腸何其歹毒。這樣的神仙令人生厭,避之唯恐不及還求他作甚?

至於李商隱究竟有否到過武夷山?筆者不揣冒昧,試舉三條理由佐證明李商隱曾到過武夷山。其一是董天工在《武夷山誌》裏有明文記載:“李商隱曾遊武夷,有絕句一首”。董天工,號典齋,清學者,武夷山曹墩人。雍正元年拔貢生。任安徽池州知府,任滿致仕。遍覽武夷山水,收集舊誌詩文,將明代衷仲儒、徐表然,清代王梓、王複禮修撰的四種版本的《武夷山誌》進行考、訂正,重修《武夷山誌》,集曆代《武夷山誌》之大成,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記述最全麵的一部武夷山誌。像這樣一位集官員與學者一身的本埠名流的著述,不能說沒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據有關記載:大中十一年,李商隱追隨鹽鐵轉運使柳仲郢在江南東道任鹽鐵推官。”江南東道治所在蘇州,與閩浙毗鄰,他順道遊覽閩浙名勝,寫下《龍丘途中》詩二首,“龍丘”即浙江省龍遊縣東。而詩中有“水色饒湘浦,灘聲怯建溪”句,建溪乃是閩北注入閩江之主流。李商隱既然涉水建溪,怎會放過與建溪近在咫尺的武夷山呢?此其二也。其三是《題武夷》詩中的典故,全詩四句就用了四個典,如果說“流霞”典和“空中簫鼓”典,可取其之前的《論衡》和《諸山記》,那麼“毛竹”典和“幔亭招宴”典純屬武夷山民間傳說,斯時尚未見諸文人著述,若非李商隱親臨武夷山采風耳聞,又從何得知呢?有此三證,是否可斷李商隱有否到過武夷山這樁公案?還望方家賜教。

當然,李商隱到過武夷山也罷,未曾到過武夷山也罷,他畢竟因這首詩與武夷山結了緣,而且是千年不解之緣,尤其是他敢於以詩嘲諷仙人之膽量,開啟一代武夷詩風,使得後代詩人如李綱、翁彥約、蘇伯厚、邱雲霄等寫了許多以《幔亭峰》為題嘲弄幔亭仙宴的詩歌,為武夷文化增厚了底蘊,為武夷山水添加了色彩,這未嚐不是李商隱之詩的遺風餘緒。

責任編輯 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