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商隱與武夷山(1 / 2)

李商隱與武夷山

散文空間

作者:陳枯朽

有人說,李商隱曾遊武夷山。也有人說,李商隱生平未曾到過武夷山,可他又為武夷山留下一首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晚唐詩人。原籍河內懷州(今河南沁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占22首,數量位居第四。

我們知道李商隱是寫愛情詩的第一高手,許多名句纏綿悱惻,朦朧婉約,意境淒美,千百年來為人傳誦不絕。比如“相見難時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比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等。但卻很少人知道他也被董天工稱為題詠武夷第一人。這在董天工的《武夷山誌》裏有記載:“李商隱……曾遊武夷,有絕句一首,武夷題詠自此始也。”其實,李商隱題詠武夷這首詩,《全唐詩》也有輯錄,詩為:

題武夷

隻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簫鼓當時回。

武夷洞裏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

初讀這首詩,似乎覺得雲裏霧裏,不明白說什麼。正如有人評價李商隱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甚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魯迅先生也有同感說:“玉溪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

李商隱《題武夷》這首詩確如魯迅先生所詬病的那樣“用典太多”,因此我們不妨也學一回鄭玄為此詩作箋注。首句“流霞酒一杯”出典於東漢王充的《論衡》,說的是河東浦阪有項曼卿者平生好道,曾離家“學仙”三年後回來,稱仙人給他流霞酒,每飲一杯,可以數天不要吃喝。次句“空中簫鼓”典出於中唐時期的筆記小說《諸山記》:“武夷山神號武夷君,秦始皇二年,一日語村人曰:‘汝等以八月十五日會山頂。’是日村人畢集……聞空中人聲,不見其形。須臾樂響,亦但見樂器,不見其人。”

三句“生毛竹”典出於武夷山神話傳說:“武夷君因少年慢之,一夕山心悉生毛竹如刺,中者成疾,人莫敢犯,遂不與村落往來,蹊徑遂絕。”末句“曾孫”同樣典出於武夷山神話傳說“幔亭招宴”:相傳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與皇太姥、魏王子騫等,於幔亭峰頂設彩屋、幔亭數百間,大會鄉人。應召男女二千餘人,沿著跨空虹橋,魚貫而上。眾鄉人聽見空中讚禮人稱他們為“曾孫”,並命按男女分東西列坐。亭之東幄內奏“賓雲左仙”之曲,西幄內奏“賓雲右仙”之曲。接著飲酒,數巡之後,又命歌師彭令昭唱“人間可哀”之曲。歌罷,彩雲四合。又聽空中讚禮人說:曾孫可告辭回去。鄉人下了山,忽然風雨暴至,虹橋飛斷。回顧山頂岑寂,蔥翠峭拔如初。這兩則神話傳說,宋人祝穆在《武夷山記》裏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