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是鄭振鐸的代表作之一,但隻寫到明代為止,沒有涉及《紅樓夢》一書。鄭振鐸也沒有寫過《紅樓夢》的專題文章,但他研究過《紅樓夢》卻是無疑的,所以他對《紅樓夢》的版本別具隻眼。他不滿意當時一統天下的程乙本,而推崇程甲本。方繼孝先生曾說,2004年,他曾用一冊民國初年外國人以長江三峽為背景拍攝的老照片,換了鄭振鐸、司馬文森、杜鵬程等人寫給當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王任叔先生的信劄數封,其中有一封鄭振鐸的鋼筆信。信中說:
《紅樓夢》的通行本,自應以高鶚的一百二十回本為主。此本有“程甲本”、“程乙本”兩種,以後各本,均從“程甲本”出。敝意,最好以“程甲本”為祖本,而校以“程乙本”、“道光本”等,有異同處,均仿《水滸全傳》,注在每回之後。
為什麼鄭振鐸不讚同用程乙本而主張用程甲本為祖本進行校勘呢?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很不簡單。眾所周知,曹雪芹寫出紅樓夢後,三四十年間一直是以抄本的形式在親友間傳閱,原名《石頭記》,帶有脂硯齋等人的批語,被稱為脂評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偉元“竭力搜羅”、又與高鄂合作,“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定名為《繡像紅樓夢》,由萃文書屋以木活字排印出版,史稱“程高本”,初版被胡適稱為“程甲本”。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程偉元、高鶚又出版程甲本的修訂本,即“程乙本”。在《紅樓夢》的版本史上,程甲本與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抄本“甲辰本”《紅樓夢》比較接近。對比石頭記更早的抄本,甲辰本與程甲本都已經刪削得很厲害了,但仍屬脂評本係統。而程乙本就不同了,它對《紅樓夢》的改篡已經嚴重到令人不堪的地步。隨便舉個例子:第六回,賈蓉向鳳姐借玻璃坑屏、臨走時鳳姐又把他叫回的那段,程甲本是:“賈蓉忙轉回來,垂手侍立,聽何指示。那鳳姐隻管慢慢地吃茶,出了半日神,方笑道:‘罷了,你且去罷……’”程乙本刪改了18個字:“賈蓉忙回來,滿臉笑容的瞅著鳳姐,聽何指示。那鳳姐隻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忽然把臉一紅,笑道:‘罷,你先去罷……’”對賈蓉和鳳姐的曖昧情態,程甲本含蓄得耐人尋味,程乙本卻直白而拙劣,其高下可見一斑。程乙本改得更多的是將文言詞盡量改為白話或俗語,如把“若、與、亦、此、口、何、如何、如此、葳蕤……”分別改為“要、給、也、這、嘴、為什麼、怎麼、這麼著、委瑣……”說是“通俗”了,卻實在不敢恭維。程乙本又增加了許多“兒”字,隨處“兒化”,其意是要使京味更突出,但畫蛇添足,絕對不可取。汪原放先生於1927年曾將程乙本與程甲本對勘後,將兩者的異文作了統計:程乙本較之程甲本改動(包括增與改)21506字,其中前八十回改動15537字。這就使小說文本偏離原來的脂評本越來越遠,相信曹雪芹如果在世,非要上法庭控告不可。不過,程乙本出現後,原先影響並不大,後來出的《紅樓夢》印本基本上都是根據程甲本翻印翻刻的,以致形成了程甲本的一統天下。137年後的1927年,胡適將自己珍藏的程乙本推薦給亞東圖書館老板汪元放,汪元放便將程甲本與程乙本仔細對勘,加上新式標點,予以出版。胡適還為該書寫了《重印乾隆壬子本〈紅樓夢〉序》,大力加以推薦,從此程乙本便取而代之,人們讀的都是程乙本。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1982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由馮其庸教授等校注的以“庚辰本”為底本的《紅樓夢》出版後,才徹底打破了程乙本的一統天下。所以我常對人說,如果你是1982年以前讀的《紅樓夢》,都要重讀。也就是讀程乙本以外的《紅樓夢》。當時,鄭振鐸為什麼不選其它更早的版本而選程甲本為祖本呢?一是由於早期古抄本大多不完整,最多隻有八十回,程甲本有高續後四十回,故比早期古抄本又顯得完整,有利於傳播。二是因為程甲本雖然不如更早的古抄本更加接近曹雪芹的原著,但比程乙本要好得多了。所以,從文本返璞歸真的角度而言,鄭振鐸的眼光不能不說要比紅學嗜宿胡適高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