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鄭振鐸與《紅樓夢》(1 / 3)

鄭振鐸與《紅樓夢》

散文空間

作者:林如求

鄭振鐸是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他一生的貢獻是多方位的,而對《紅樓夢》研究的貢獻也很值得一談。

鄭振鐸一生嗜好買書、藏書。他收藏有一冊古本《石頭記》,後來定名為《鄭振鐸藏殘本紅樓夢》,簡稱“鄭藏本”,是現存12種《紅樓夢》早期抄本中的一種,十分珍貴。鄭藏本原來的回數不詳,僅殘存第二十三、二十四回兩回,共31頁,木刻烏絲欄抄寫,白皮紙,質地細膩,薄似蟬翼。兩回回首分別頂格寫有“石頭記第二十三回”、“石頭記第二十四回”字樣,但在預先印好的抄寫紙的中縫卻印有“紅樓夢”的書名。這種“石頭記”與“紅樓夢”兩個書名混用,表明底本形成期與此書的抄錄期的時間間隔較長,書名的稱呼在這一時期已發生變化。從字體看,兩回抄手不同。從抄寫的款式看,每麵8行、每行24字,在12個早期抄本中,它與“舒序本”相同。第二十三回回目首聯缺2字,回目雙行並列,隻有“庚辰本”、“列藏本”和它一致。鄭藏本雖僅存兩回,但很有研究價值。它是—個白文本,沒有脂硯齋等人的批語。其正文屬脂評本係統。對校別本,它與“夢稿本”有較多的共同異文。抄本的人物名字與它本有若幹相異處,如賈薔作賈義,賈芹之母周氏作袁氏,花兒匠方椿作方春,秋紋作秋雯,檀雲作紅檀。茗煙與焙茗的用法也特別,其它抄本在二十三回前稱寶玉的隨身小廝為茗煙,第二十四回起便改名為焙茗了,而鄭藏本統稱焙茗。第二十三回結尾處,沒有黛玉聽《牡丹亭》曲子的那段描述,比“庚辰本”少了271字,這樣正文便與回目“牡丹亭豔曲警芳心”失去關合。第二十四回回末無紅玉改名小紅的原因和身世遭遇的內容,夢見賈芸還帕的一段描述也與其它早期抄本有異,文字顯得較為簡短。

鄭振鐸曾把此書借給俞平伯閱讀。1954年1月俞平伯在《讀紅樓夢隨筆》中曾提及:“近承鄭西諦(振鐸)兄惠借此本,即記所見,”“質之西諦,以為如何?”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12月在北京影印出版鄭藏本時,即以俞平伯的這篇隨筆作為代序,題為《舊抄紅樓夢殘本兩回》。序中,俞平伯分四點敘說鄭藏本與其它抄本的不同後,概括了此書的版本意義:

從上麵說的來看,這飄零的殘葉,隻賸了薄薄的一本,短短的兩回,卻有它鮮明的異彩。它是另一式的抄本,可能從作者某一個稿本輾轉傳抄出來的,非但跟刻本不同,就跟一般的脂評本係統也不相同(甲辰本雖不題脂評,實際上也是的)。這是此本最特別之點。書既零落,原來有多少章回當然不知道,卻不妨武斷為八十回本。再者,書名石頭記,又稱紅樓夢,這也是舊抄本的普通格式。書無題記,年代也不能確知,其原底必在一七九一年程偉元拓印本以前,也似乎不成問題了。

鄭藏本現存國家圖書館。在第二十三回回目下原有“皙庵”白文圖章,朱色淺淡;鄭振鐸收藏後,又鈐上“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圖章;藏北京圖書館後,複鈐上“北京圖書館藏”圖章。

《紅樓夢》古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是早期抄本中批語最多、麵貌最完整的版本,被紅學界稱為“三真本”之一,極其珍貴。它的歸藏也浸透了鄭振鐸的心血。此書原出北城旗人家中,徐星署於1933年初於北京東城隆福寺地攤以8塊銀幣購得,格外珍視。1949年5月5日,經過鄭振鐸先生的介紹,燕京大學圖書館折價黃金二兩購自徐氏後人之手,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1982年,由馮其庸教授主持校注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本《紅樓夢》,其底本即是根據這個庚辰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已出三版,印29次,總印數達50多萬冊,是國內現今最權威的紅樓夢通行本。李一氓先生說:“對於鄭先生,我以為他是中國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誠如所言,鄭振鐸的心血中有書,書中也有他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