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種菜(外一篇)(3 / 3)

小時候每每說到桂花樹,外婆總是如數家珍,滔滔不絕。桂花樹是常綠闊葉喬木,生長在溫暖地帶,抗逆性強,耐高溫,不怕寒。桂花樹主要分“四季桂”和“八月桂”兩種,“四季桂”栽下後第二年就會開花,且花香四溢,而“八月桂”卻最少要等3年以上才會開花,“四季桂”雖然花香,但遠比不過“八月桂”,所謂十裏飄香,指的就是“八月桂”。顯然,外婆村的這棵桂花樹屬典型的“八月桂”。

“八月桂”,顧名思義,就是8月開花,金秋飄香。8月的桂花樹樹冠舒張,葉片蒼翠,充滿了勃勃生機。墨綠色的樹冠上綴滿了金黃色的小黃花,遠遠望去,如果用“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來形容,那是再恰當不過了。金黃色的桂花透過密密匝匝的樹葉散發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異香,這個香味可以持續整個秋季,為秋天的浪漫增添了幾許嫵媚。宋之問在《靈隱寺》一詩中寫道“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把桂花樹比喻為翩翩下凡的仙女,把桂花的香譽為“天香”,詩人以優美浪漫的筆觸,賦予了桂花樹鮮活靈動的生命,對桂花樹無私奉獻和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熱情的讚頌,也勾起了人們無限的遐思,幾分恬淡,幾分嫻雅,韻味深長,堪稱一絕。李白也在《詠桂》詩中由衷讚歎“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植君園”。可見,桂花樹在古人心目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桂花除了濃鬱的香氣,還具有藥用和美食價值。傳統中醫認為,桂花具有散寒破結,化痰止咳的功能,最簡單的做法是把桂花和茶葉直接衝泡開水飲用,其味幽香綿長,回味無窮,也能起到暖胃、平肝、散寒的功效。但是,我最懷念的還是外婆做的桂花糕。外婆桂花糕的製作秘訣來自祖上嫡傳,說來方法也並不複雜,關鍵是要把握好幾個重要環節。先把鮮桂花收集起來,曬至五、六成幹,旺火蒸三分鍾後取出並迅速搗爛成泥狀,然後按一定的比例,和糯米粉、當年收成的粳米粉、糖和少量的鹽拌合均勻。整個過程要求一氣嗬成,絕不拖泥帶水,為的就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桂花的鮮香。鮮桂花的曬和蒸是為了去除其澀味,用一定比例的粳米是為了糯而不膩,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使桂花糕達到更好的口感效果。接下來是調製餡,餡的主要原料是花生、芝麻和豬油,把當年收成的花生炒熟去膜,和炒熟的芝麻一起粉碎,用豬油混合備用即可。

外婆的桂花糕首先給人的是強大的視覺衝擊,讓人突然產生一種強烈的占有欲;緊接著,嚐一口到嘴裏,那滋味酥香綿軟,清甜爽口,糯而不膩,甜中還微微帶點鹹,讓味覺瞬間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滿足;再接著,是一股濃鬱的桂香至上而下,蕩氣回腸,在胸臆間經過短暫停留後,再蓄勢至下而上,直奔天庭,令人刹那間神清氣爽。

中秋賞月品桂是小山村特有的帶著遠古韻味的民俗。

吃過中秋象征團圓的晚飯後,家家戶戶都把桌子椅子搬到屋前的曬穀坪上,此時,整個山村都沉浸在桂花香氣馥鬱的氛圍中。聞著濃鬱的桂花香,喝著桂花茶,吃著桂花糕,看著皎潔的皓月在淡淡的白雲間穿行,幽幽的星光下,白天宛若一座綠色錦屏的戴雲山脈,此刻卻像一條黑色的巨蟒,自西向東逶迤而來。八月山村的夜晚到處彌漫著一種迷人的朦朧美,豆苗正在拔節,田野裏充溢著晚禾灌漿的氣息。四下蛙鳴聲此起彼伏,聲音忽遠忽近,聽起來那麼悅耳,那麼動人,就像一曲悱惻纏綿的小夜曲,給人一種無法言喻的歡愉。柔和如水的月光輕輕地灑向田野大地,涼爽的夜風夾帶著桂花的暗香拂麵吹來,讓你心曠神怡,如癡如醉,隻覺得渾身的筋骨都透著舒坦,那是何等的愜意和溫馨啊!大家說說笑笑,由衷的喜悅全都寫在臉上,談論最多的話題自然還是田裏的莊稼,從晚禾的長勢,說到今年的收成,祈禱風調雨順,期盼著又一個豐年到來……

歲月悠悠,斯人已去,留下的是綿綿無盡的思念。外婆村中的桂花樹啊,在我鄉愁的夢裏,你是否依然還是那麼蔥鬱挺拔、芳香四溢呢?

責任編輯 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