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包裝的文化內涵其二體現在要具備一定的人本精神,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會使得商品在消費者麵前變得更加和藹可親。以人為本首先指的是要符合人本身的生理、心理需求,比如咖啡店裏的外帶咖啡溫度都比較高,所以會在外包裝外墊一層瓦楞紙,起到隔熱作用,這就是商品包裝人性化的體現。其次還要讓每一個人消費者都使用方便,讓不同能力、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習慣的消費者都能在沒有外界幫助的情況下可以正常使用商品,比如商品包裝上要書寫使用說明和注意事項,同時還應該根據受眾麵的不同用不同的語言書寫,幫助不同消費者使用同一件商品。
三、商品包裝設計中存在的不良現象
商品在進行包裝的時候除了考慮保護商品、美化商品和商品文化之外,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基礎的一點:商品包裝也需要注意經濟性,即進行適度包裝。
但目前普通存在著兩種不良的包裝形式,其一是過度包裝,現在不少的包裝設計者過於追求包裝的美學效用,有時候會通過包裝對商品進行誇張的宣傳,造成一個商品質量等級更高、質量更好的假象。在歐美國家普遍認為 “過度包裝就是汙染環境”。在我國古代也有一個成語是用於形容過度包裝的:買櫝還珠,這個成語就是一個典型的過度包裝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誤導消費者的例子。在當今社會,大部分的月餅包裝都存在著很嚴重的過度包裝現象,而有些商家甚至會在月餅包裝內附上一些幾倍於商品價值的禮品來提高整體商品價值。
除了過度包裝之外我們還需要注意,有些商品包裝並沒有具備必要的抗外力強度,有時候會在運輸、裝卸、銷售過程中發生商品質量損傷,這就是另一種不良包裝形式——過弱包裝,這種包裝既不能起到保護商品的作用,也不能通過包裝的外觀等來宣傳、美化商品、體現商品價值。對於過弱包裝有一個典型的實例:我國的出口商品一直處在一個“一等商品,二等包裝,三等價格”的境地,也就是說我國出口商品質量可以達到世界頂級一流水平,但是因為包裝的不夠、包裝檔次比較低,就造成了我國出口商品價格隻能賣到國際商品的三流水平,這種落差也就給我國帶來了非常大的經濟損失。
四、總結
在如今物質生活已經非常充裕的時候,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精神生活的美感,將這個“精神美感”延伸到商品領域就成為了商品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商品包裝。從消費心理學看待商品包裝的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商品包裝隻有在第一時間吸引到消費者的注意才能促進消費者產生購買欲,而這就是美國杜邦公司提出的一個非常著名的論點“杜邦定律”:有63%的消費者都是根據商品的包裝和裝潢來決定是否購買商品的。所以可見商品包裝的成功與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件商品的銷售情況,隻有具有了創新性、美觀性、文化性、民族性、人性化、經濟性的包裝才能更多的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顧峰.商品學理論與實務[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