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略篇(四)
學習也能苦中作樂
提到高三,人們已經習慣於給它定義為“黑色”。可高三給人的究竟是怎樣的經曆?也隻有那些經曆過高三的人才有一定的發言權。
李浩傑:2005年甘肅省理科狀元
係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李浩傑認為,一個人的學生時代,如果沒有了高三,就不能說是完整的。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害怕高三,去逃避它,直至荒廢它。
那麼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來麵對高三,經曆高三呢?“認真、融入其中、苦中作樂”,這些便是我切身的體會。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給同學們帶來的是一顆平和的心態,一種不知疲倦的動力。也正是這十個字,指引著我學子們贏得高考,走進清華園。
也許你麵對成堆的試卷時,你會感到厭倦,心煩。也許你手中的題解到一半,你便想要放棄。而當你聽到老師的講解時,你覺得自己已然明白,無需再聽。這時,你就犯下了不認真的大忌。高三時,我們要麵對成千上萬的作業、試卷。因此,我們要時常懷著一份認真的心情去正視它們。
既然我們要盡量減輕高三的勞苦,也就不僅僅要認真,還要學會“苦中作樂”。對於這四個字,我不想也無須多說。因為我們已然從那些先進人士的事跡中學會了太多。我想說的是,我在這勞苦的學習生活中到底得到了什麼樣的樂:
首先,每當我獲得哪怕是一點點新的知識的時候,我都會有一種喜悅的感覺。我本人有一種對知識的渴求,因此我會懷著企盼的心情去麵對學習。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欲望,但我認為,在高三這個特殊的階段,恐怕沒有任何人會拒絕學習,會不想取得新鮮血液來充實自己。而在最後的高考中,也許就是這一點點的知識,能夠創造奇跡!所以,當我學到新的知識的時候,我就會無比高興,因為我又在高考的天平上加上了一個砝碼。
其次,我喜歡那種考好之後居高的感覺。每到考試成績出來的時候,我總是喜歡靜靜地在一旁觀看。從而欣賞自己的成果——好的分數以及與之相伴的那高高在上的名次。也就是有了這種心情,我會明白:要想取得或是保持住這份榮譽,我必須更加努力地學習。因此我便有了一種短期的不斷更新現實的巨大動力。因為在高三,月考、統練等等,有著無數次考試,而每一次考試後,我就會產生新的目標,也便有了新的動力。由此,我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不斷進步,直至今日。在高中的學習,尤其是在高三的學習中,又有幾名學生不想名列前茅呢?恐怕沒有吧。所以我們可以以此為樂,並將它轉化為動力,來推動我們的前進!而我在高三中的最大快樂莫過於此了。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很功利,但我認為這是現實。麵對高三,我們還能說什麼嗎?麵對高三,任何素質教育都顯得那麼蒼白。擺在我們麵前的隻有一個目標:高考!為了高考,我們補課,熬夜,吸氧,吃補品……一切能做的,考生們都做了,而我們所希望的是什麼?不就是那所謂“功利”的考分與名次嗎?
以上這兩點,就是我苦中所作的“樂”。而我的確是深深地受到這兩點的影響,也正是這兩點給了我極大的動力。也許在你看來,這根本算不上什麼樂趣(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興趣),但我相信你一定會在高三時,在學習中找到你自己的樂趣。不要說你覺得沒有樂趣,因為這僅僅是你“覺得”,隻是你沒有認真體會,沒有細心地去發現而已。正如廣告中所說:“細細品味,原來高三有滋有味!”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高三,每個人經曆的高三也各不相同。我描述的僅僅是我所走過的高三。而我要說的根本,是我們要以一種平和、鬆弛的心態來直麵高考。
高考,是每個高中生都必須麵對的,而最後的結果也許並不重要。高考隻是人生路上的一次考驗,它並不意味著我們最終的結局。進入好的大學,也許成功的幾率要大出很多,但這僅僅是幾率,而不是絕對把握,因為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很多條件。所以,我們不必在未考試之前過多地去關注最後的成績(那樣會平添許多煩惱),而是應該認真地融人、體會。
以上就是高考狀元李浩傑和考生們一起分享她在高考前是怎樣調整自己的。
考前複習階段之所以很多考生覺得壓抑,不安,甚至恐懼。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心裏沒有一個正確對待高考的意識。在學習中找不到樂趣。因此整日在惶惶中學習,導致學習效率的低下。其實,學習本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考生要融入其中,體會它帶給大家的樂趣。如果考生有一個快樂的心態,在高考的路上以最飽滿,最輕鬆的狀態前行,我想大家走的會更快更遠!拋開一切,從現在開始輕裝前進。
從挫折中尋求希望
秦冬:2004年雲南理科狀元
係別:清華大學建築係
任何人的一生,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似乎自從我們降生到這個世上,挫折也隨之布滿在人生的各個關口,你不知道它何時會出現,但是可以確信,它總會來臨。
遇到挫折,有的人會從挫折中尋求希望,在挫折中愈挫愈勇,以更加飽滿的鬥誌繼續人生的旅途。而有些人遇到挫折,則先想到逃避,讓自己沉睡在不見天日的地窖中,希望時間的流逝能衝淡這段痛苦的遭遇。不同的人對待挫折的不同態度,注定了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命運。
海洋中沒有浪花擊不起千層浪,生活中不經曆挫折成不了強者。期中考試剛剛結束,麵對考試成績,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看到自己兩個月來的收獲並不理想,你也許會感到心灰意冷;今日的敗落與昨日的輝煌相映襯,或許讓你失去了內心的平衡。
但我要說,永遠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生活中的坎坷是上天對我們的考驗,此時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挫折要人類來征服,而不能征服人類。我們要做生活中的強者,就要應對挫折,直麵挫折。
麵對挫折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誌。意誌是一個人思想的主宰,隻有當一個人用堅定的意誌來把守戰勝挫折的信念時,他才有向挫折挑戰的籌碼。即使我們一百次撲倒在地,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站起來,即使自己已失去一切一無所有,也要有繼續嚐試的勇氣。
回想我們從小到大經曆的各種考試.可以說是不計其數。每個考生都可稱得上是久經沙場的戰士。考試對我們來講,早已成家常便飯,應該無所畏懼才是,但仍有不少考生心理緊張,發揮失常。究其原因,有的是平時學習不紮實,考試前複習不充分,心裏沒底;有的是過分看重考試帶來的後果及影響.總是念念不忘考不上怎麼辦等等,造成過分緊張。對這兩種情形,我們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克服,前一種情況要注意加強平時的學習,要有紮實的功底,考前要強化複習,提早準備,對所學知識要有係統的複習。後一種情況則要放下思想包袱,及時調整心理狀態,不要過分看重考試的後果,以輕鬆的心態從容應試,對自己要充滿自信心。
衝刺階段的心理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我高中階段的一個同學學習很好,但就是在最後階段心理沒有調整好,結果瘋了。這一點對我的觸動很大,我不主張考前臨時抱佛腳,應輕鬆學習,減少壓力,多看概念、多思考,少做習題。考試還要有一顆平常心,要自信、冷靜、細心、沉著。
高中時期,尤其是到了最後階段,大家都在默默地學、默默地考,等模擬考試分數下來時,更是屏住呼吸,大氣不敢出一個,生怕把分數給嚇少了。我們可以猛然地感覺到自已的周圍不那麼喧鬧了,而是更加寂靜了,甚至靜得像黑夜、靜得像一潭死水。於是,從高一、高二到高三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不是教室、天氣的變化而是一種氛圍在變。而後者的本質又是同學們的心理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在這個無聲的世界裏,人人心裏都會有一種山雨欲來的“悶”,於是,你是否會感到與同學的關係似乎有一些微妙.與老師、與父母之間
也發生了許多許多衝突,甚至同自我的關係也變得緊張了?你是否發現自己會對其他人產生更多的誤會?你是否因此想找一些趣事來發泄一番?是的,正因為心裏悶才去發泄,要不誰吃飽沒事想什麼“發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發泄”自己的情緒,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畢竟把它放在心裏不好受。我認為,人的心理問題其實也就是如何處理與自我、與他人關係的問題,處於人生緊要關頭的高中生更是如此。
學習是一項高度複雜的腦力活動,隻有大腦所處的狀態即大腦各部分的功能相互協調到一定水平,學習才能夠進行。而欲達到高質量的學習,就必須使大腦處在一個最適宜接受信息、理解信息、掌握信息、運用信息的狀態,這就是通常所謂的學習狀態。
如何判斷自己的大腦是否處在學習狀態呢?方法其實很簡單,首先選擇你要學習的內容,或你要進行背誦的對象。然後閉上眼睛,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腦中對其形成一個整體印象,這個印象越清晰,表明你大腦的學習狀態目前越好。第二,放鬆大腦,不要刻意去控製你的意識,然後看一看你腦海中出現什麼樣的圖像,如果圖像比較清晰,不論其內容如何,都能說明你的大腦處在學習狀態,比較順利地進行學習和應用知識,否則正好相反。
學習狀態不是等來的,你不能一味地等下去,什麼時候學習狀態來了,什麼時候才進行學習。如果那樣的話,學習就等於荒廢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使自己的大腦進入學習狀態,其中有的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比如大量的閱讀和演算,這種方法的作用是持久的。經過大量閱讀之後,大腦對文字就變得敏感,這樣就進入了語言文字學習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進行學習,又會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質量,於是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而且這種循環是比較穩定的。
必須明白一點,短暫地進入學習狀態對考試的益處不大,甚至可以認為是毫無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