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略篇(三)(1 / 3)

心理戰略篇(三)

別讓恐懼成為打敗你的最大敵人

在現實生活中,一帆風順的時候並不多,倒常常是困境要比順境多。因此,隻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一切困境、消沉、平庸,都是自己造成的。人生最大的敵人恰恰是自我。能否真正徹底戰勝自我,是高考成敗的關鍵。

賴華貴:清華大學自動化係

賴華貴認為,無論是高三衝刺,還是以後的人生,定位了期望值,明確了目標,就要升騰它,主要不是靠想,而是靠持續、堅忍不拔的行動。行動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道。在朝著既定的目標而為之奮鬥的行動中,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徹底戰勝自我,擁有真正的自我。否則所有的努力,一切拚搏,都將難以產生真正的良好效果。對每個高三生而言,無論一時成績的好或差,都無時不麵臨一個最大的敵人,這個敵人就是“自我”。每個意欲邁向高考成功的人都必須謹記:自我是最冷酷的敵人!

自我這個敵人,往往以恐懼、煩惱、憂鬱、情緒失控與衝動的方式出現,成為我們前進中的攔路虎。因此,複習中要無往不勝,高考要一舉成功,必須首先戰勝這四大勁敵。

高三生,真正沒有恐懼,沒有產生過恐懼心理的人,是極少極少的。可以這樣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每個高三生在高考的道路上,都曾產生過恐懼,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恐懼感。所不同的是:一些人通過自我調節而抑製了它,消除了它;而更多的高三生,卻把這種恐懼感帶進了考場。

許多同學對高考有這樣一種心理。有的同學把考上大學看成是人生成才的唯一途徑,認為高考將決定人的一生,所以唯恐考場失利而斷送大好前程,這是恐懼原因之一;有的同學因為家長、老師甚至是學校領導寄予期望,深怕自己高考失誤而辜負師長的關懷和心意,這是恐懼原因之二;有的同學耳聞了太多關於高考的故事,對那些高考發揮失常的情形有特別深的印象,無形之中給自己高考打下了發揮失常的心理基礎,這是恐懼原因之三。對於高考的恐懼感我也曾有過,而且也曾深深為之困擾,但自己能克服這種恐懼的誤區。

對高三生來講,這種極為普遍的恐懼產生於這樣一種心理根源:那就是自卑。

自卑是人類的一大人性弱點,由於這種人性的弱點,導致了人類生活中種種墮落和悲劇。自卑是對自己(包括生活、環境)的無知所產生的一種自我否定形式,自卑是自己在主觀上強加給自己的一種錯誤判斷。自卑是自視卑微,自視不如人,低人一等。自卑是自我壓抑,自己認定自己成才無望。自卑的人往往把環境、條件因素以及先天性的個體差異過分地誇大,使其變成扼殺自己的一種無形力量。自卑意識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概括起來有兩類:一是自暴自棄;二是勉為其難卻不自信。高三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恐懼就直接產生在這樣兩個方麵:即自暴自棄式的恐懼,這主要見於那些學習成績、生存環境、生活條件較差的同學;另一種即不自信式的恐懼,這主要發生在那些成績較好或特別優秀的同學身上。

清除高三恐懼症的唯一正確方法是自己健全心理,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正如日本學者河野寺垣說:“一個人心理的健康是最重要的。能夠創造奇跡的人,並非神仙,而是我們自己。”

健全自我心理,首先是增強自我認識。隻有充分認識自我的人,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其次是充分認識環境,包括高三複習環境和高考環境。弄清哪些因素、條件對自己有利,哪些對自己不利,然後找到發揮有利因素的方法和抑製、消除不利因素的手段。

在此二者基礎上,從思想、情感、情緒等方麵解放自己。我的師姐高考狀元林芳說她也曾深深地被恐懼所陷,但她最終找到了克服的方法,這“方法”就是四個字:解放思想。將自己的思想鬆綁,開闊自己的思維,那麼這些高考恐懼感就可以迎刃而解,自己的思路也就不會朝著恐懼的方向滑落。她說:“當我對高考產生一種莫名恐懼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誠然,考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對今後的發展大有幫助,但還應看到除此之外有許多成才、成功的途徑,上夜校、上電大等,那麼多在職從學人員的生活不也同樣有滋有味嗎?親人、老師的關懷是自己學習的一大優勢,但高考並不是報答這種關懷之情的唯一方式,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意義就沒有辜負師長們的期望。

至於高考中的故事或傳聞,則更不用放在心上。因為參加高考的同學99.99%是正常發揮,隻要確信那0.01%的小概率事件不會發生,那麼它就真的不會發生。通過這樣簡單的思考,我就可以平靜自己的心情而投入有序的複習中去。隨著複習的深入和對自己知識水平自信的建立,心情也就更加有理由平靜了,慢慢地就可以走出恐懼的誤區,形成一種平靜一複習一自信一更加平靜的良性循環。

在我的複習過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學並不是把高考看得很重、很可怕,而是把高考看得很神秘、很特殊。我覺得這樣的心態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心裏如果對一件事情看得很神秘的話,難免就會產生一種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很容易讓我們這樣的學生變得激動,以一種激動的心情來進行複習,這顯然是很難取得深入進展的。複習過程中隻是看到了課本知識中淺層部分就已沾沾自喜或是產生了滿足感,而對於知識中精髓部分卻絲毫沒有發覺,而且這種不切實際的激動一旦遇到挫折,就會突然轉變為一種手足無措,情緒變得悲觀失望。

的確,高考與平時的測驗、期中考、期末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它終究是一場考試,每年的6月它都會準時地發生,所以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另外一方麵,高三一年的月考、聯考、會考不斷。我在對待這些考試的時候就將它們看做高考一般,等到我參加高考的時候,我不過是將它看成一次月考,不去考慮高考的特殊性。這樣,心理的負擔就小了許多,答題時也就能和平時一樣自然,也就能把平時複習的成果發揮出來了。

另外,我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還得益於一次次“課餘鍛煉”——參加各種競賽。有的同學有機會參加各個學科的競賽,但他們抱著不十分情願的態度,怕花了時間複習考試卻不能獲獎,白白浪費了時間。我覺得參加知識競賽不僅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麵,對將來填報誌願有利以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參加競賽可以鍛煉我的心理素質。平時考:式的時候都是和自己天天見麵的同學一起考,坐在一個自己熟悉的教室裏進行,而競賽是和素不相識的同學在一起,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在這一點上,競賽和高考是相似的。在競賽中我漸漸適應了在陌生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水平,高考的時候就不會因為環境的原因而使自己變得緊張。

學習的過程、複習的過程並不能簡單地、一味地撲在課本的知識裏,也應該適當地學習、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心理調節方法,使自己能夠在各種條件下都發揮出自身的水平。

看淡成績,增強學習動力

考生原本應該信心滿滿、衝勁十足地迎接高考,但是一些考生卻反映學習動力不足,難以進入備考狀態。有關老師建議,高三生現在應該看淡成績,增強學習動力。

有這樣一個同學,上了高三之後,學習動力反而不足。她原來愛說愛笑、活潑開朗,現在變得少言寡語、眉頭緊鎖,隻要一有測驗就會很緊張。她覺得高三的日子很難熬,“煩人”、“沒意思”等字眼兒也成了她的口頭語。她說:“隻要成績有變動,我的心情就隨著上下起伏。我感覺學習動力不足想放棄高考,可麵對老師、父母的期望,又不能退縮。”

據了解,進入高三後,考生的學習負擔加重,老師和家長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也變高,學習上的競爭更是越來越激烈。不自信或有過失敗經曆的考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導致緊張焦慮,有人麵對學習任務拖著不去做,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學習動力不足。

那麼,進入高三階段的同學們怎樣才能找回學習興趣呢?

1、以學為先 :學習是第一中心任務;學習是正事,理應先於娛樂。

2、隨處學習 :每天晨練或者上學路上記憶詞語;在盥洗池貼詞彙表;每天刷牙時熟記一個生詞;無論怎樣各具特色,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證學習時間,堅持不懈。

3、講究條理 :條理清楚整潔的學習環境很重要,把常用的與學習有關的東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重要的學習用品和資料用一個紙箱或抽屜裝好,避免用時東翻西找。

4、學會閱讀: 學會快速閱讀,提高單位閱讀量,學會讀一本書的目錄、圖解和插圖,為提前了解本書內容,獲取更有效的信息;當積極的讀者--不斷的提問,直到弄懂字裏行間的全部信息為止。

5、合理安排 :講究高效率,別人8小時完成的作業你最好用6小時;再晚也要完成當天作業。

6、善做筆記 :強調記筆記的功夫,字跡要自己明白就行;尖子生往往一邊聽課一邊記重點。有的在筆記本中間畫一道線,半邊摘錄課文概要,另半邊記下老師補充的東西。記筆記時,對自認為可能會考的知識點格外注意,課下根據這些知識點自編模擬題,並在考試前夕做出書麵答案;如果哪裏答的不圓滿,就回過頭來在複習;對背記的知識嚐試一個月時間內偶爾關注它。

7、書寫整潔:一手漂亮的文字會為你爭得印象分。

8、及時提問:不要課堂和老師爭論。課下要積極和老師探討更深一步的內容,甚至可以麵紅耳赤,爭論的記憶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