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課受人歡迎才能獲得人脈
在與人交往中,總希望和別人和和氣氣,快快樂樂的相處,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獲得人脈前提。俗話說的好:“得人心者得天下。”一個能讓人打心裏喜歡的人,就可以贏得人脈。
人生“誠”可貴,信任價更高
真誠地對待別人,也許無法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但至少可以讓大多數人都信任你。
一個人如果隻懂得關心自己,那麼他是一個自私的人,也不會被很多人喜歡。
要想他人喜歡自己,首先要喜歡他人。這種喜歡不一定要刻意的表達和讚美。也許,隻是在別人感冒時,遞了一張麵紙一杯熱水,但這份關心卻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別無所圖。這樣的人,自然會獲得更多的朋友,贏得更多人的青睞,遇到更多好的機會,豐富自己的人生。另外,這裏的“誠”除作“真誠”解釋外,還有“誠信”的意思。隻要心存誠信,不管千難萬險,我們的生活都會充滿陽光,走在成功的路上也不會太累。
麗莎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資深人事主管,在談到員工錄用與晉升方麵的尺度時,她說:“我不知道別的公司在錄用及晉升方麵的標準是什麼,我隻能說,我們公司很注重應征者對金錢的態度。一旦你在金錢上有了不良的記錄,我們公司就不會雇用你。我們很注重一個人的品行,並且以此作為晉升任用的標準。
這樣做的理由有四點:第一,我們認為一個人除了對家庭要有責任感外,對雇主守信是最重要的。你在金錢上毀約背信,就表示你在人格上有所缺陷。但是,今天很多美國年輕人卻不以為然。要知道,在金錢上不守信用,簡直與偷竊無異。第二,如果一個人在金錢上不守諾言,他對任何事都不會守信用。第三,一個沒有誠意信守諾言的人,在工作崗位上也是不值得信任的。第四,一個連本身的財務問題都無法解決的人,我們是不任用的。因為在金錢方麵有不良記錄的人,犯罪率是普通人的十倍。”
這樣的用人標準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誠實信用是衡量人品行的一把尺子。這把尺子,適用於古今中外的所有人。
生活中,倘若你欠了十元錢賴著不還,那麼你的信譽也就隻值十元了。誠實守信不僅是一個人品行的證明,同時,它還使人樹立起對家庭、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要獲得他人的信任,除了要有正直誠實的品格外,還要有敏捷、正確的做事習慣。即使是一個資本雄厚的人,如果做事優柔寡斷、頭腦不清,缺乏敏捷的手腕和果斷的決策能力,那麼與他合作的人就不免擔心自己的投資是否能有應得的回報,所以他的信用仍然維持不住。
信任是極其寶貴的個人財富,就像是後天培養的珍貴資源,一個人一旦失信於人一次,別人下次再也不願意和他交往或發生貿易往來了。隻需要一次就可能會失去信任,但換回信任就難了。所以說,成大事希望最大的人倒不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而是那些最能以真誠的心,良好的信譽給人以好感的人。與這樣的人往往可以保持良好的較為長久的合作。通常,教師認為最有前途的學生往往就是那最能博得他歡心的孩子;老板認為最稱心滿意的店員,也就是那最能投合自己心理的人。
人類仿佛有一種共同的心理,那就是如果有人能使我們感到高興喜悅,即使事情與我們的心願稍有相背,也不太要緊。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例子都可以證明,能博得人的歡心,獲得人的信任,是為人處世必不可少的。
要想博得人們的歡心、獲得人們的信任,首先一條就是要有一種令人愉悅的態度,表情親切,行為活潑。相反的,無論你內心中是否對別人有好意,但如果人們從你的臉上看不到一點快樂,那麼誰也不會對你產生好感。
與人交流,最好少說自己的隱私和好惡,你應該學會做一個傾聽者,常常流露出對別人的談話興趣,能仔細聽對方說話。這樣做對你自己絲毫無損,說不準還可以從別人那裏學到更多的東西。而你所表現出的對別人的同情卻往往能達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成為他們心中最重要的禮物。在這個過程中,無形地增加了對方對你的好感和信任。
任何成大事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樣,要獲得別人的信任也是如此。良好的態度要一以貫之,千萬不要今天扮了一天笑臉,明天難以自製而故態複發,顯出粗俗急躁的本性。這樣的人是極其虛偽和惹人厭惡的。良好”的態度需要平和心做基礎,而平和心又需要真誠的意念為前提。
一個誌向高遠、決心堅定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始有終,不會半途而廢。獲得別人的好感隻是個好的開始,還需要用心去嗬護它,這也是為自己今後的成功做鋪墊。
“脈“力西點
真誠地對待別人,也許無法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但至少可以讓大多數人都信任你。而能夠獲得他人信任正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必備的能力。
換位思考,為別人著想一點
俗話說得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人玫瑰,手有餘香。所以說,善良,也是一種策略。
“人生知己最難求”認識一個人是容易的,但要真正理解一個人卻很難。雖然如此,但是,替別人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這倒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同時這也顯示了人們豁達的品質。
生活中時不時會發生這種情形:對方或許完全錯了,但他仍不以為然。在這種情況下,不要指責他人,因為這是愚人的做法。你應該嚐試去理解他,而隻有聰明、寬容的人才會這樣去做。對方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思想和行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探尋出其中隱藏的原因來,你便會得到了解他人行動或人格的鑰匙。而要找到這種鑰匙,就必須誠實地將自己放在對方的立場上。
假如你對自己說:“如果我處在他的困難中,我將有何感受,有何反應?”這樣你就能消除許多煩惱,也可以掌握許多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
那麼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為他人著想呢?讓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來體會這點,相信大家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卡耐基有在公園散步的習慣也很愛護樹木,所以每當他看見一些小樹被人為燒掉時,就非常痛心。這些失火事件不是由粗心的吸煙者所致,大多都是由到園中野炊的孩子們引起的。有時這些火蔓延得很凶,以致必須叫來消防隊員才能撲滅。公園邊上有一塊布告牌,上麵寫道,凡引火者應受罰款及拘禁。但這布告豎在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能看見它。有一位騎馬的警察在照看這一公園,但他對自己的工作不大認真,火災仍然時有發生。
有一次,卡耐基跑到一個警察身邊,告訴他一場火災正急速在園中蔓延著,要他通知消防隊。警察卻冷漠地回答說,那不是他的事,因為不在他的管轄範圍內。卡耐基急了,所以從那時起,卡耐基自願承擔起保護公共場所的責任。最初,他沒有試著從兒童的角度來對待這件事。當他看見孩子們在樹下起火野炊時就非常不快,急於想做出正當的舉動來阻止他們。他上前警告他們,用威嚴的聲調命令他們將火撲滅。如果他們拒絕,他就恫嚇要將他們交給警察。這隻是在發泄情感,而沒有考慮孩子們的想法。結果呢?那些兒童遵從了——懷著一種反感的情緒遵從了。但當他離開以後,他們又重新生火,並恨不得燒盡公園。卡耐基的做法獲得了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