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釋放心理重壓,塑造平和心態(1 / 3)

第二章 釋放心理重壓,塑造平和心態

學會釋放壓力是當今“蟻族”獲得身心平衡的基石,更是提升我們生活與工作質量的重要法寶。學會心靈自救是緩解自我壓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它不僅能使我們的身心重新獲得平衡,還是讓我們獲得成功的一個捷徑,更是教自己不生病的最高智慧。

什麼都沒有算什麼

1982年,27歲的蘋果公司執行總裁斯蒂夫·喬布斯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麵,當時照片的題詞是:這是一個經典時刻。我獨自一人,所需要的不過是一杯茶、一盞燈和一台音響。你知道,這就是我的全部。

一無所有的喬布斯在這一年前後的曆史是這樣書寫的:l980年,蘋果上市時市值已達12億美元;l981年,喬布斯取代馬庫拉成為蘋果行政總裁。在1982年,年營業額已達20億美元的蘋果,獲選為美國財富雜誌(Foaune)“500巨企”之一,成為首家創辦5年內入榜的公司。l983年,躊躇滿誌的喬布斯公開表示,蘋果創造了300位百萬富翁。

成功的人說自己一無所有,那是因為他們漠視自己擁有的一切,一無所有表示更加輝煌:剛剛步入社會的人也是一無所有,這種一無所有不是感覺,而是事實。

誰也不能否認這個事實,絕大多數的“螞蟻”現在處於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有老婆的“三無”境地,唯一可以奉獻的,就是自己的勞動力。

家明是“蟻族”中的另類,他每月有著4000元的收入,可是卻選擇了住在大學生村落。這多少讓認識他的人多少覺得意外。可是他自己卻說,他喜歡這裏的氛圍,喜歡這裏的方便自由。“這裏和大學宿舍幾乎是一樣的環境。白天上班,晚上重溫一把學生的感覺,大夥打打鬧鬧笑笑,就把白天上班的苦悶全忘了。”

更讓家明感到高興的是這裏的房租夠便宜,8平米的小屋裏,月租才290元。街上的小吃攤,“10塊錢就可以吃一天。”家明諷刺自己是“鐵公雞”:哥們兒在一起很少請客,工資全攢著。為了多存錢,能在北京買套房。“從5000多,看著漲到了上萬,現在,連燕郊的房子也買不起了。”希望能在北京買套房子成了這裏無數年輕人的集體夢想。

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什麼都擁有,就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擁有了一切。”

人總是在擁有與沒有之間徘徊,在得失之間痛苦輾轉。其實對於有些事,我們不必太刻意。把一種擁有看得太重,手就會不自覺握得很緊,心情也會為之跌宕起伏,因為太害怕失去,擁有也會因緊張而變得乏味。刻意之間,一切都會失去它應有的韻味,擁有的已不再 你想要的那種感覺。其實如果你鬆開手,以一種閑適的心情去看雲淡風輕,更懂得擁有。

擁有是一種心境,沒有是一種感覺。學會以一種寬鬆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你就不會再為得失而耿耿於懷、憂心忡忡。換一種方式去擁有,會更輕鬆,更容易快樂。

“螞蟻”在成長中,也許有許多的不盡如人意,但是何必要計較這些呢?盡心盡力就好,隻要有理想,有目標,現在什麼都沒有又算的了什麼?

生存語錄:

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笑顏常開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價值。

——(德)威爾科克斯

別讓自己打敗自己

常言道,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沒有翻不過的山,也沒有趟不過的河。隻是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多了,世界上才有了“困難”這個詞語。

1862年9月,美國總統林肯發表了將於次年1月1日生效的《解放黑奴宣言》。在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一位記者去采訪林肯。他問:“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製,《宣言》也早在他們那時就起草好了。可是他們都沒有簽署它。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給您去成就英名?”林肯回答:“可能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林肯說完匆匆走了,記者一直沒弄明白林肯這番話的含義。

直到l914年林肯去世50年後,記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裏找到了答案。在這封信裏,林青講述了自己的幼年時的一件事:“我父親以較低的價格買下了西雅圖的一處農場,地上有很多石頭。有一天,母親建議把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原來的農場主早就搬走了,也不會把地賣給我們了。那些石頭都是一座座小山頭,與大山連著。有一年父親進城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石頭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搬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象的小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隻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人們之所以不去做,隻是他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

這個故事很有啟迪性。它告訴大家,有的人之所以不去做或做不成某些事,不是因為他沒這個能力,也不是客觀條件限製,而是他內心的自我想象首先限製了他,是他自己打敗了自己。

小劉認為自己做事情從來都是心不在焉的,可能大腦想著這件事,小腦想著那件事。但他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反倒還引以為豪。

2008年6月,大學尚未畢業的小劉來到了北京。他本以為這座城市裏滿是機遇,來了之後才覺得這裏“即使是金子也可能發不了光”。在投了“上千份”簡曆後,麵試機會紛至遝來。但讓小劉鬱悶的是,這些單位要麼是些皮包公司,要麼就是做代理。沒有一個工作是他理想的那樣。

在北京的7個月裏,小劉的三份工作做了4個月。第一個是做網絡域名的,第二個是賣機器人的,第三個是銷售禮品的。這三份工作差異很大,隻有禮品銷售才是劉柏的本行。

可是這三份工作沒有一個讓劉柏順心的。最讓他慪氣的是那些銷售經理們的工作方式。 “那些領導根本不放權,我怎麼往上爬啊。”

最終,自己做的網站不能被老總認可,自己設定的機器人銷售試點方案沒能被老總采納,唯一一個和自己專業沾邊的禮品銷售,因為金融危機而市場收縮,自己不得不成了企業裁人的犧牲品。

一些成功學研究大師分析許多人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天時不利,也不是因為能力不濟,而是因為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成為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礙。有的人缺乏自重感,總覺得自己這也不是,那也不行,對自己的身材、容貌不能自我接受,時常在人麵前感到緊張、尷尬,一味地順從他人,事情不成功總覺得自己笨,自我責備,自我嫌棄。有的人缺乏自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疑心太重;對他人的各種行動充滿戒備,有的人缺乏勝任感,工作中缺乏擔當征途的氣魄,甘當配角;也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為掩飾自己的缺點或短處,誇張地表現自己的長處或優點……

“螞蟻”們要知道,當你失敗的時候,真正的敵人是其實就是自己。不要從客觀找原因,要從主觀上學會改變。

拿破侖希爾指出: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如果你都能夠盡力而為、盡情而活,你就是“第一名”!

可能有很多“螞蟻”是球迷。而且許多人喜歡看NBA的夏洛特黃蜂隊打球,特別喜歡看1號博格士上場打球。為什麼呢?

因為博格士身高隻有1.6米,在東方人裏也算矮子,更不用說即使身高兩米都嫌矮的NBA了。

據說博格士不僅是現在NBA裏最矮的球員,也是NBA有史以來破紀錄的矮子。但這個矮子可不簡單,他是NBA表現最傑出、失誤最少的後衛之一,不僅控球一流,遠投精準,甚至在高個隊員中帶球上籃也毫無所懼。

每次看到博格士像一隻小黃蜂一樣,滿場飛奔,大家心裏總忍不住讚歎。其實他不隻安慰了天下身材矮小而酷愛籃球者的心靈,也鼓舞了平凡人內在的意誌。

博格士是不是天生的好手呢?當然不是,而是意誌與苦練的結果。博格士從小就長得特別矮小,但他非常熱愛籃球,幾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籃球場上玩耍。當時他就夢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為NBA的球員不隻是待遇奇高,而且也享有風光的社會評價,是所有愛打籃球的美國少年最向往的夢。

每次博格士告訴他的同伴:“我長大後要去打NBA。”所有聽到他的話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有人笑倒在地上,因為他們“認定”一個1.6米的矮子是絕不可能打NBA的!

他們的嘲笑並沒有阻斷博格士的誌向,他用比一般高個人多幾倍的時間練球,終於成為全能的籃球運動員,也成為最佳的控球後衛。他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優勢:行動靈活迅速,像一顆子彈一樣:運球的重心顯低,不會失誤;個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常常得手。

“螞蟻”們為什麼不學學博格士,他把最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我們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

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麵對“撼大推堅”的艱巨任務:運動員要向世界紀錄挑戰,科學家要解開大自然的奧秘,企業家要躋身世界強者的行列,就是一般人,也會有一些困難的工作要去做。比如要把一堆磚頭從甲地搬到乙地,如何做?有人可能會“攘臂極力”,一次搬100塊磚,結果足能是“一犯手自家先敗”。太急於求成了,剛一動手就閃了腰。而有的人一次隻搬自己能搬動的十多塊磚,持續地搬下來,再多的磚頭也會搬完。

莎士比亞說:“斧頭雖小,但多次砍劈,終能將一棵堅硬的大樹伐倒。”俗話說得好:滾石不生苔。堅持不懈的烏龜能快過靈巧敏捷的兔子。凡事不能持之以恒,正是很多人最後失敗的根源。英國詩人布朗寧寫道:實事求是的人要找一件小事做,找到事情就去做。空腹高心的人要找一件大事做,沒有找到則身已故。實事求是的人做了一件又一件,不久就做一百件。空腹高心的人一下要做百萬件,結果一件也未實現。要想“久久見功”,就要同自己的惰性作鬥爭。有時要強迫自己一件一件地去做,並從最困難的事先做。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做艱巨的事時常會半途而廢,其中的原因大概一是畏難,二就是畏久。眾所周知,對“蟻族“來說,做任何事都是難上加難。隻有持之以恒,“螞蟻”也是能撼大樹的。

生存語錄:

悲觀主義不能贏得任何戰役。

——(美)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客觀的對待自己

人在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然而,傳統觀念使人們注意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而不注意對成功的研究,所以失敗在人的心理上留下的印痕更深。倘若一個人失敗的次數多了,就容易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人生最大的難題莫過於知道你自己!許多人談論某位企業家,某位世界冠軍,某位著名電影明星時,總是讚不絕口。可是一聯係到自己,便一生長歎:“我不是成才的料!”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出息,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理由是:“生來比別人笨”,“沒有高級文憑”,“沒有好的運氣”,“缺乏可依賴的社會關係”,“沒有資金”等等。而要獲得成功就必須 要正確認識自己,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大多入看問題是以自己為圓心向外輻射,根據光學原理距離自己越遠的越渺小;同時,大多數人還是往往回避自己的缺點或不足,甚至是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而是拿著放大鏡看別人,看到往往是別人的瑕疵,這樣就拿著自己的優點或長處來比較他人的缺點或不足。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並且在自己的長處上表現的非常積極,工作效率也非常高,但是你的長處能否給你所處的企業性質或者項目特征是否吻合,比如一個非常專業建築工程師如果來到公路行業施工恐怕得到大家的認可就有點難了,如果一個專業的路麵工程師到了一個純粹的橋梁項目上也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坐標,當你所處的位置點正好是你的價值坐標點時,你就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點,但是如果錯了,你就懷才難遇知音了。

張莉畢業於一所音樂學院。上大學時,因為出色演唱和表演而出名,參加過各種專業和業餘比賽以及音樂會。雖然她並沒有搖心勃勃地在事業上向上爬,但由於她熱愛音樂這項事業,所以她可以輕而易舉地在省內任何一個學校裏找到工作,而不是為了自己宏偉的誌願而不滿足於現狀,所以她很快的找的自己的位置在哪裏。

客觀地認識你自己這當然是困難的。然而作為一個想正正經經做一番事業的人,對自己先要有個正確的認識。

一個全麵而客觀的自我認識應該包括成功和失敗兩部分,自卑者一旦把視野拓寬或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會突然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我。請記住心理學家羅伯特·安東尼的下麵這段話:“將自己的每一條優點都列出來,以讚賞的眼光看看他們。經常看,最好背下來.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優點,你會在心裏樹立信心:你是一個有價值,有能力,與眾不同的人。無論什麼時候,你隻要做對一件事,就要提醒自己記住這一點,甚至為此酬謝自己。”

生存語錄:

不要將過去看成是寂寞的,因為這是再也不會回頭的。應想辦法改善現在,因為那就是你,毫不畏懼地鼓起勇氣向著未來前進。

——(美)朗費羅

創業是需要勇氣的

創業和打仗是一樣的,打仗憑勇氣的人,不一定是個好士兵,但沒有勇氣絕對不是一個好士兵。每個人都應該有敢於冒險、當機立斷、馬上行動的忠勇與膽略,如果都這樣的話,沒有什麼可以屈服你去從事你想做的事。

對於“蟻族”裏很多人來說,不管現在怎樣為了生計打拚,很多一部分人的夢想都是自主創業,有的人因為外在條件不夠,而有的人在有了外在條件的時候缺缺乏內在條件,那麼這個內在條件是什麼呢?這就是勇氣。

李紅梅,大學畢業後靠家裏的關係,在北京郊區的一家工廠做技術員,工作沒到一年就遭下崗厄運。一氣之下,她索性做起舊書生意。剛開始家裏都不同意,家裏培養個大學生不容易,怎能放下學曆去賣舊書呢?可是麵對女兒的執拗,家裏也沒辦法了,說讓她闖闖也好,讓她知道做什麼都不是那麼容易的,撞了南牆就一定會回頭的。

這樣小李就一門心思的搞起了自己的新事業。讀大學時,李紅梅就發現許多二手書店通常是將人家賣不出去的書本抱到店裏來出售,卻忽視了顧客畢竟要什麼讀物。而隨著圖書市場格局的變化,目前現存的正規舊書店已為數不多,這就無形中導致舊書業的現狀已無法滿意市場和讀者的實際需求。加上近年來紙張飛漲,包裝精美的新書更是價格不菲,這無疑給二手書市場留下了巨大的交易空間。

李紅梅認為,時下做什麼生意都要講定位,而做舊書生意的定位就在於——業精於專!根據現實情況,她計劃主營社會性科人文革類書本,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換言之,麵對五花八門的圖書市場,經營者絕對不能“貪”,麵麵俱到經營舊書的致命弱點。有了定位,李紅梅收購舊書時就心中有數了。她首先看書的內容,其次是出版社。

“業精於專”同時顯現了另一個優勢。舊書業作為一種文化消費模式,具有特殊性,買者素質高,成交量也高,而主營財富、金融類書本的舊書店,其前來捧場的顧客的文化素養可想而知。要做到業精於專,對書店老板也是一種挑戰。首先經營者要有文化素質、有品位,這樣才智收購到高質量又好賣的舊書,才不會使一本絕版好書總是墊壓在箱底下。今年春節過後,李紅梅收購到一百多本財富類書本,沒想到新學期開學沒幾天,就被大學生搶購一空。

書店開張沒多久,為增加有效的交易渠道,李紅梅還開設了網上交易(主要是學術類著作),意在便於與同行交流。現在,網上交易量已占到書店業務總量的15%。此外,李紅梅還出售一些基本不贏利的書本,這樣做可穩住老客戶、爭奪新顧客,從而帶動其他生意。增設“寄設”業務,又是李紅梅的新招。這一招則充分站在顧客的立場,也宣揚了書店的誠信之本。此項業務主要麵對那些有書卻不原賤賣的顧客,他們希望手上有價值的舊書能像字畫一樣寄在店裏由老板“代銷”。“代銷”成功,老板收點“代勞費”。小小的二手書屋如此這般經營了一年,現在李紅梅的書店每月有3000元的純利。看見小李經營確實有一手,家裏也就不管了。小李的成功就在於勇氣,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一點李嘉誠做的更是淋漓盡致。

一九四零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十四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隻工作八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隻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歲的他受到老板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一九五零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總經理一職,嚐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餘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並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創業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個夢想,然而要將夢想變為現實需要智慧、機遇,但更需要是激情與勇氣……”通過自己的種種親身經曆來激勵青年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

生存語錄:

應當驚恐的時刻,是在不幸還能彌補之時;在它們不能完全彌補時,就應以勇氣麵對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