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經曆了,才會更成熟。誰都想當一塊放在地麵上讓人發現的“金子”。問題是,想要被人發掘、發現,必須先像“種子”一樣在地上默默生長,直到破土而出!
如果你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懷才不遇”,你就會一直處於消極的狀態中,這種不被重視的不公平感,會使得你心中充斥不滿、抱怨,乃至憤怒。不要再為自己的“懷才不遇”怨天尤人了,學會堅持和等待,不斷地完善自己,你在這一過程中的表現,將直接決定你日後是否能“遇”,能“遇”多大,能“遇”多久。你缺少的不是機遇,而是抓住和把握機遇的才能!
在一家著名房地產公司的培訓課上,年薪100萬的銷售總監並沒有給新招來的員工講什麼枯燥的理論知識,而是開門見山地問:“你們知道我為什麼可以拿100萬年薪嗎?”
這個敏感的話題顯然抓住了大家的興趣,他們開始竊竊私語。
“沒有關係,你們盡管大膽地把你們認為可能的理由說出來。”銷售總監鼓勵道。
“因為你學曆高!”
“我隻有小學的學曆。”
“因為你和公司的老總是親戚。”
“我並不知道他的妻子是誰。”
“因為你有銷售的天分。”
銷售總監仍然搖了搖頭。
學員們把想到的一切理由都說了,仍然沒有說中,他們懷疑總監是在和他們開玩笑。
看見學員們滿臉的疑團,這位總監說起了自己的故事:“我來北京的時候隻有18歲。我們家是我們那個村子裏麵最窮的,因為我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我們讀不起書,隻能讀到小學。那時候,村裏麵的人都嘲笑我沒有錢娶媳婦。說來好笑,我就是為了這句話才跑到北京來的。我發誓我一定要賺足夠的錢娶一個媳婦回去給他們看看。剛來這家公司的時候,規模還很小。我給他們免費發了三個月的傳單,聯係了一家客戶才被錄取的。做銷售的,口齒要伶俐,但我當時的普通話很不好,曾經好幾個客戶因為沒有聽清楚我說的話,誤解了我的意思,導致談判失敗。
“為了練好普通話,我找來小學課本,把漢語拚音重學了一遍,力求發音準確。普通話練好以後,我開始練膽子,你們知道的,膽大是銷售人員必須具備的一項心理素質。我專門跑到人多的地方,大聲地喊出自己的名字,並說自己一定要成功,一定會成功。周圍的人都以為我是瘋子,如果換作我,我也會這麼想的,但我顧不得那麼多了。漸漸地,我膽子也有了,但還缺乏經驗。
於是,我跑到圖書大廈買來所有關於銷售的書籍,一本一本地讀。在客戶方麵,我的同事有的很輕鬆地就可以簽下一筆業務,而我往往要聯係幾十個客戶才能成功地簽到一筆業務。為了談判成功,我想盡辦法獲取客戶的詳細資料,有一次竟然遭到客戶的毆打,說我竊取他的隱私……所以,我能有今天,是我付出了比別人多十倍的堅持而換來的。我年薪拿一百萬,靠的就是兩個字:堅持!”
銷售總監的故事講完了,台下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有時我們往往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了,其實我們還不優秀,所以我們沒有成功。看看這位銷售總監,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有他那種韌勁嗎?沒有的話,就不要想著年薪百萬。鮮花和掌聲從來不會光顧異想天開的人,隻有踏實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著名的伯爵表公司的理念是:“永遠要做得比要求的更好。”這絕對是真理。你要先有真正的“才”,方能讓人“逞”,你想卓爾不群,必須具備鶴立雞群的資本。一個優秀的人,必定是經曆了從“沙子”到“珍珠”的辛苦打磨,經曆了從“種子”到“金子”的長期飛躍,最後才能光芒四射。
生存語錄:
我們不應該把自己想得太好,以至把自己的價值估計得過高。
——(英)約翰·洛克
沒有卑微的工作,隻有卑微的態度
從整體看來,“蟻族”的職業集中在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以及辦事人員三類,其中男性大多從事專業技術類工作,如網站維護、程序編寫等,而女性多為商業服務業人員與辦事人員,如客戶服務、銷售以及文員等。就工作單位來講,“蟻族”大部分成員(89%)任職於私民營企業;其中有16.5%的群體成員的工作單位性質為個體經營,而這意味著其工作潛在不穩定性;而僅有ll%的群體成員就職於政府機關與國有企事業單位。
由此可見,該群體整體上在北京並沒有真正安定下來。在象征著工作穩定性與保障性的勞動協議與“三險”方麵,“蟻族”的狀況不是很好,有32.3%的調查對象並沒有與工作單位簽訂止式勞動協議,36.4%沒有“三險”的保障。
劉貝貝,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她畢業於黑龍江的某大學,本科畢業,學的金融管理。來到北京有1年了,可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目前在一個小區的幼兒園裏當幼兒教師。工資隻有1000元,她從不願意與朋友家人談起她的職業,當有人問她的工作時,她會臉紅,接著會說,我其實是在鍛煉自己的能力。仿佛幼兒教師這個職業很高深似地,值得她好好學習,她隻是在用無奈的語言欺騙自己,甚至覺得談論自己的工作很丟臉。
工作態度折射人生的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有這樣一個老故事:
一個印度人流浪到了英國。他舉目無親,落魄街頭。三個月了,他依然奔波在求職的路上,但每次都因為他其貌不揚、沒有文憑而被拒之門外。有一天,他來到一家飯店,懇求經理收留他。飯店由於經營慘淡,麵臨裁員的問題。在他的苦苦哀求下,經理收留了他,讓他負責二樓洗手間的衛生。麵對這份特別的工作,印度人產生了一種特別的喜愛。
工作第一天,印度人發現洗手間由於長時間沒人打理,裏麵的燈也壞了,黑乎乎的,臭氣熏天。他馬上從倉庫找來新的燈泡,於是洗手間亮了起來。他甚至跪在地麵上用抹布一遍一遍地去整理地板;用刷子去刷馬桶,牆壁也被他擦拭的幹幹淨淨,連細小的縫隙也不放過。接著,他找來了鏡子安裝在洗手間的牆壁上,又搬來了一盆夜來香,點燃了熏香,他甚至還搬來了破舊的音響安裝在洗手間的角落裏。洗手間在這個印度人的美化下,完全變了樣。
兩個月後的一天,飯店來了幾位客人,其中一個在中途去洗手間,當他推開洗手間的門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還以為走進了董事長的辦公室。後來,他開始坐在馬桶上享受,看到的是朦朦朧朧的燈光,聞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花香,聽到的是浪漫悠揚的薩克斯,由於中午多喝點酒,不知不覺中他竟然坐在馬桶上睡著了。
後來,這位客人迫不及待地把他的奇遇告訴了他最要好的朋友,讓他也來享受一下這個特別的洗手間。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在這個小鎮上,人們都知道這條街上有一家飯店,那裏的洗手間最值得一去。於是這家飯店的人氣越來越旺,生意越來越好,好多客人都是為了去享受洗手間才來飯店吃飯的。
四個月後,董事長來飯店視察,當他了解到這種情況後,馬上把這個印度人叫到辦公室。董事長百感交集:“你對工作如此地付出和用心,你是我公司最優秀的員工。”後來印度人被任命為這家飯店的總經理。
年輕的螞蟻們,從這個連打掃洗手間也要掃出世界第一名的印度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麼?——任何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都值得我們用心去做。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輕視自己的工作,世界上沒有卑微的工作,隻有卑微的工作態度!
工作本身沒有貴賤之分,但對於工作的態度卻有高低之別。輕視自己工作的人,往往是被動適應生活的人。他們不願意奮力崛起,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實際上,他們才是人生的弱者。
職業從來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工作態度卻會最終決定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地位取決於行動。
其實,上天賦予每個人的最初的能力是一樣的,但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存在差異,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每個人在人生態度上的差異。“你今天站在哪個位置並不重要,但你的下一步邁向哪裏卻很關鍵。”
成功沒有捷徑。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天才;有的成功者在成功之前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比普通人條件還差,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看似平凡卻是達到成功必不可少的東西——對成功執著追求的態度。
有一個老木匠向老板遞交了辭呈,準備離開公司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員工離開,問他能否幫忙建造最後一座房子,老木匠經欣然應允。但是,顯而易見,他的心思已經不在工作上了,他用的是廢料,出的是粗活。
等到房子竣工的時候,老板親自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老木匠震驚的目瞪口呆,羞愧的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實在給自己建造房子,他怎麼會這樣漫不經心、敷衍了事?現在,他隻好居住在這幢粗製濫造的新房子裏。
其實,我們很多人何嚐不是如此?他們漫不經心地“營造”著自己的生活,不是積極行動,而是消極應付。等他們驚覺到自己的處境時,早已深困在自己營造的“房子”當中而不能自拔。
的確,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選擇也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態度、改變態度。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就算我們到最後什麼都失去了,但至少我們還能以踏踏實實的態度去工作。”
用老木匠的故事警示自己吧,想想自己的“房子”,每天釘一顆釘,每天加一塊板,每天豎一麵牆,用自己的心靈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創造!
積極地態度誕生成功的果實,消極的態度孕育失敗的萌芽。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態度;我們不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心。
所以,我們要記住:以積極地態度,用心做事,自己的曆史是自己寫的。天下最可悲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應該那麼做卻沒那麼做!”
生存語錄:
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
——(中)汪國真
在得紅眼病前,先比比工作成績
在“蟻族”的聚集地,“大學生村落”彌漫著這樣一種風氣:比收入。有些人總是喜歡打聽朋友、同行的收人情況,比較來,比較去。一旦自己收入不如別人,就義憤填膺,抱怨自己付出多、收入低。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風氣,並會對你的前途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你在比較的時候隻把目光放在了待遇上,卻沒想過對方的能力和付出。要知道,在職場上。業績才是硬道理!每一分錢的背後都隱藏著相應的付出。為什麼不在比較收入之前先比比業績呢?
當你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時,不要片麵地看待不利的一麵,老想著別人收獲了什麼,而應該認真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付出了多少?不要整天盯著那些利益不放。踏踏實實工作,用業績說話,這才是“螞蟻”應該做的。
小孫時常感歎選專業真不能一時衝動。當年有人勸他選擇就業前景好的軟件專業。而他卻毅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硬件專業。在他看來,要學就學自己喜歡的,就業問題不必太計較。但當他畢業之後才發現,興趣真的不能當飯吃。他隻好回過頭來重學一門可以用來謀生的專業,但半路出家的就業前景令他十分迷茫。
看著昔日的同學和同事一個個升了官、發了財,走上一個新的台階,劉濤的情緒一度很消沉。論工作能力、論工作態度、論工作強度,小孫自認為並不比他們差,但付出的比別人多,得到的卻比別人少。
在這種想法的控製下,小孫開始像很多人那樣,時常抱怨生活的不公平,直到他聽說了一個朋友的故事……
這位朋友剛參加工作時,拿著很低的工資,每天的工作卻很辛苦。當他拿著第一個月的工資回到家裏抱怨時,父親並沒有問具體的薪水有多少,而是問:公司這個月的銷售如何?淨收入是多少?其他人的業績如何?相比之下,你所付出的努力是否對得起工資?從此,他再也沒有抱怨過,更多的時候隻是感覺這個月自己的工作成績太少,進而更加勤奮地工作。很快,這個朋友就升任公司的副總經理。
聽了朋友的故事,小孫一下子就釋然了。比較不是壞事,但在比較之前,請先比較業績!
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總想著自己應該得到什麼,就永遠不會感到滿意。如果遇事先想想自己做了多少貢獻,事情就會朝積極的方麵發展。也許在某段時間內,有的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而有的人付出的少,得到的多,但從整個過程看,付出和得到最終會相等的。
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抱怨和攀比,而應該把工作盡心盡力地做好,用業績說話。有人說,這些議論的人都是患了“紅眼病”,還說這些人是“仇富心理”。其實即使“紅眼病”和“仇富心理”都不過分——隻要想想假如把你放在這個位置上,你能做出成績來嗎?
生存語錄: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德)保羅
作為“打工族”,你確定你努力了嗎?
小劉是一個來北京闖蕩的年輕人,剛剛工作兩年就換了四五個單位。一次,他悶悶不樂地去找他的大學同學喝酒,訴說自己得不到老板的重視,什麼培訓的機會都輪不到他,工資還少的可憐。自己做了很多事但是並沒有什麼實際性的回報,他對那份工作一點興趣也沒有了,想辭職另找一份工作。大學同學聽他絮絮叨叨的說完,沒有直接說什麼,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一隻烏鴉打算飛往南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一起停在樹上休息。鴿子問烏鴉:“你這麼辛苦,要飛到什麼地方去?為什麼要離開這裏?”烏鴉歎了口氣,憤憤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裏的居民都不喜歡我的叫聲,他們看到我就攆,有些人還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鴿子好心地說:“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飛到哪裏都不會受歡迎的。”
聽完這個故事後,小劉漲紅了臉,好像明白了大學同學的意思。連現在的工作都做不好,換個地方就能做好?有的人總說自己懷才不遇,那你覺得你有“打工皇帝”唐駿那種才華嗎?如果你在這家小公司都幹不好,你去別的大公司就能大出風頭嗎?你隻是抱怨工作中的各種不公平,那麼有沒想到是不是自己努力得不夠?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才是增強生存實力的重要途徑。
“簡單+勤奮”是唐駿的座右銘。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淡論職場生存之道時說:“現在的大學生進入企業就開始抱怨,我剛來微軟的時候也發現微軟有很多問題,但是我沒有抱怨,而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研究,最後才有多語言引擎的出現。在任何時期、階段,努力是可以彌補不足的。”
作為一名“打工族”,我們可以反思一下:為什麼唐駿一個普通的軟件工程師,7年時間就可以成為中國區總裁?這在微軟曆史上沒有過,在中國的外企也沒有過。難道是聰明嗎?以唐駿的話說就是:“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是你看不出來的是我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努力。我沒有其他秘密,隻有靠努力。努力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比什麼都重要。”
作為中國的“打工皇帝”、無數打工者的榜樣,唐駿一再強凋勤奮和努力的重要性,是極具指導意義的。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努力和勤奮了,那麼就問問你自己:“我是否勤奮和努力得感動了別人,甚至是感動了自己呢?”
美國著名的《時代周刊》總編查爾斯在一開始時是一個周薪6美元的《論壇報》的責任編輯,可是他為什麼後來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呢?
我們可以從他日記中的幾句話找到原因:
“為了收獲成功的機會,我必須比其他人更努力地工作。當我的夥伴們在劇院時,我必須在房間裏;當他們在熟睡時,我必須在學習。”他堅持每天工作l3~14個小時,正是這種努力使他獲得成功。
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得出了一一條很重要的結論:“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與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前者僅僅是多做了一分努力,卻取得了與後者有天壤之別的成就。”
陳安之也說過:“我發現一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行動的次數比別人多。我發現我之所以在30歲之內創造出非常驚人的績效,是因為我行動的次數比任何人都要多。”
在工作上,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是正常的,也是暫時的。如果我們經常把不滿、不幸的事掛在嘴邊,認為是命運在跟自己過不去,過分強調外在因素,而沒有從自身查找原因,就會陷入抱怨的深淵,看不到成功的陽光。
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足夠努力,是不是盡了全力,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自己缺少成功的機會。對於“蟻族”來說,工資少、環境差、任務重、壓力大、經常加班、沒有獎金、缺少福利……這些問題也許存在,但這不能成為你對工作失去熱情的借口和原因。
其實,這個社會很公平,關鍵在於你自己有沒有做到足夠好、盡到全部力。如果你能化抱怨為學習的動力,用時間磨煉自己,用努力改變自己,用事實證明自己,讓自己成長起來,終將能夠創造出你理想中的公平。
生存語錄: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唐)韓愈
生存就是吃苦
一份兼職工作,一間狹小的合租房,一個睡袋張床的漂泊生活,這就是蟻族的現實。這群已經畢業的大學生,聚居於這片繁華城市的貧困角落,站在現實的廢墟裏,眺望著遙遠的夢想。他們做著僅有一點點薪水卻要累的跑斷腿的工作,在滿是臭味的宿台裏落腳、在睡袋裏安身,渾不知天之驕子為何物。他們早已不看重自己的本科學曆,因為學曆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東西。
原本荒蕪的城市郊區,因為大量“蟻族”的出現,短短幾年的時間就演變成了“都市村莊”。成為了大量“蟻族”的“蟻域”。租一個小小的標間,讓他們在這個城市有了棲身之所。他們無所謂住的地方離上班的地方有多遠,隻想隻要房租便宜就成,哪怕每天擠著人多的連個螞蟻都擠不下的公交車,哪怕晃晃悠悠坐在公交車上將近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哪怕早上冒著寒風,冒著大雨,不顧一切的奔向站台……
每天早出晚歸,匆匆忙忙,早上坐在公交車上吃早飯的大有人在,一邊走路一邊喝著豆漿的也大有人在。難道他們就不想舒舒服服的坐在一個小飯館裏細嚼慢咽的吃完早餐嗎?難道他們不知道早餐對於人身體那至關重要的作用嗎?可又有什麼辦法呢?遲到了就成倍的扣工資,即使你今天幹了也是白幹。為了生活,為了生存,也隻能這樣。
他們不知道這種苦哈哈的生活還要持續多久。於是,很多人開始了抱怨,叫苦連天:
居住環境不好,不夠舒適;
生活乏味,單調枯燥;
加班頻繁,工作辛苦;
沒有娛樂時間,讓自己心力交瘁;
對於現在的“蟻族”來說,沒有什麼一步登天的捷徑,就是苦幹。所謂苦幹,就是一要吃苦,二要不屈不撓,生活不是享福。沒有苦幹的精神,再好的沒想,再好的規劃,也隻能停留在紙上。看一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通過苫幹得來的。沒有苦幹,就不會有過人的成績,更不會有美好的明天。
西方有句話說得好:“上帝愛你,才叫你吃苦”。
中國古語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吃苦也是一種資本,苦難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師。許多成功人士在談起自己的人生經曆時,總是對曾經的苦難念念不忘。吃苦,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慧聰集團的創始人郭凡生少年時代曾上過山下過鄉,十八九歲還當過兵。後來,這段充滿苦難的經曆給他的人生增加了莫大的膽量。他在一次采訪中說起當年創業時的心態:“1988年我已經是副教授,已經很有學術成就,晚上我就看著一牆的書,心裏感覺比較酸楚,走到35歲了,不得不走另外一條路,心裏雖然難受,但是不得不走這條路的時候我並不怕……”原因則是少年時代的經曆——“那段生活使我真正具有自信心,如果創業失敗了,我去扛麻袋也可以養家糊口,而當一個人願意扛麻袋維持生活的時候,就什麼也不怕了。”
年輕就“螞蟻”們的本錢,吃點苦就算失敗又何妨,人家郭凡生都不怕去扛麻袋,“螞蟻”們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荷蘭銀行中國區主席邱致中也有過類似的經曆,他曾說:“如果沒有在崇明農場務農六年,沒有經曆這些人生苦難,也形不成我後來的思想和處世哲學。我希望我的小孩將來也知道我過去的故事,知道我曾經做過農民。通過這些,讓他們了解生活中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知道世界並不總是一帆風順。”
任何人在到達成功之前,沒有不遭遇失敗的。每一個成功的故事背後都有無數失敗的故事。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經曆了一萬多次失敗後才發明了燈泡,而沙克也是在試用了無數介質之後,才培養出了小兒麻痹疫苗。約翰·克裏斯在發表第一本書之前,曾寫過564本書,並遭到了1000多次的退稿,但他並沒有灰心,終於在第565本書獲得了成功,成為英國著名的多產作家。
曾經的吃苦為他們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無疑,吃苦就是他們人生中最有價值的資本之一。高爾基一生曆經坎坷,吃了不少苦,也收獲了不少人生閱曆,充實的人生經曆為他的成就打下了基礎。回顧往事的時候,高爾基說道:“一個人如果沒有他吃不了的苦,那麼就沒有他做不成的事情。”
一隻“螞蟻”這樣說道:“身在這裏,我們就是在生活下麵早出晚歸、渺茫無措的螞蟻 不過仍舊是頂著天、立著地罷了無力改變生活,隻有努力生存,吃點苦又算得了什麼。
生存,生存,何易顯然並不想僅僅是生存下去。我們要的是生活,那種生存之上的生活活。”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或是懷著美好的夢想,或是帶著父母的期望,或是僅僅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孬種。對於“蟻族”來說,叫苦和抱怨並不能幫助我們克服苦難,隻會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人麵對困難,不去想辦法克服,而是四處叫苦,以期得到他人同情或借叫苦回避困難,那麼隻能反映出這個人的無能。
工作和生活上的苦難其實是對你的磨煉,他人的輕視其實是上進的動力,當你停止訴苦、平息怒氣,開始樂於吃苦、勇於爭氣時,你會發現成功也就離你越來越近。
生存語錄:
生活隻有在平淡無味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味的。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
換個思路,就有了出路
毫無疑問,如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尤其是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狂潮之下,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式顯得更加嚴峻。再則,有消息稱:“2008年有560萬大學畢業生,尚有150萬人沒有就業。2009年應屆大學畢業生達610萬,專家預計可能有200萬大學生不能如期就業”。
“螞蟻”就業難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麵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是社會價值取向的偏差,就業觀念的陳舊。長期以來,在我國“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偏執就業觀念,誤導著“螞蟻”的擇業就業,使得無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的大學生,都要留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而且還要找一個待遇高或至少是讓人看得起、有麵子的好單位,不願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業去工作。
應該說,“人往高處走”是人的一種本能,應當認識到,“螞蟻”們能否順利就業,有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是一個重要方麵。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勢必造成擇業就業不能正確定位,往往是自己看中的單位因不符合條件而應聘不上,或者應聘上了而因不適應或不能勝任工作被淘汰。
小王大學畢業後獨自闖蕩京城,由於工作不好找,他選擇了在保險公司做業務員。保險公司每個月都有任務指標,達不到的員工要降級。很多人都沒有熬完前三個月,就從公司“跑了”,因此這個行業有90%的流失率。
小王堅持了下來。試用業務員、正式業務員、業務主任、業務經理一級、業務經理二級、高級經理一級、高級經理二級、區域總監、區域副總經理、區域總經理,這一級一級的階梯讓他苦苦奮鬥。從試用業務員,到正式業務員,再到業務主任,他用了整整九個月。有比他快的,半年就升到業務經理一級;也有慢的,一年多,還隻是試用業務員,每月拿l500元的底薪過活。
每天必上的課程,是八點半開始到十點半的大早會。所有的業務員聚集在大廳裏。他們交流業務,分享經驗。之後是四十分鍾各個部門的培訓。這樣一個上午的時間就過去了。在早會裏,小王總能學到東西——如何與人溝通打交道,了解經濟走勢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他給自己製定目標,對之前的工作進行總結,他期盼著每天的進步。
下午,是業務時間。剛來保險公司的時候,他每天打電話推銷。一百塊錢買一萬個全球通的電話號碼。“那時候可苦了”,一天四五百個電話,小靈通從來沒有停過,掛了電話就撥下一個手機號,“打到後來都發熱”,每天晚上充滿電的小靈通到了下午三點鍾就沒電了。
公司每天都有一個小榜,每個人每天做了什麼都掛在上麵,達到標準才能回家。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看到別人的工作量,腦海中又浮起牆上的海報,業績排行,一層的名人牆,小王總會感到壓力。
每天都有工作量,若完成了工作量,五點半可以下班,完不成就走不了。為了完成業務量,前三個月,他每天八點才能從公司出發回家。現在就不需要了。
他打算在保險公司幹三年,盡管以後一定會離開,但是他說,也要“像經營自己的事業一樣盡心”。
這三年,他要學到銷售的整個流程。在保險公司,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會學到“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怎麼把客戶搞定。他說,做什麼事情都不容易,但是既然做了,就要踏踏實實,有所收獲。
其實,觀念一變天地寬。“螞蟻”們應及時轉變就業觀念,放低姿態求職就業。在有好的單位時,可以盡力去爭取,爭取不到就不必老等著,哪裏能接收、能聘用你,即便是小廠小店,即便是髒活累活,也不妨先去就業再說。大學生包括研究生,開擦鞋店的、辦養豬場的,都不乏先例和發展成了大事業的。事實上,“螞蟻”們若能不拘一格地去謀職從業,天地還是很廣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