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素心齋裏的人們安安分分,一切循規蹈矩倒也罷了,這頂多是一家不思上進卻總能不倒閉的古怪店鋪,可恨的是吳家的每一個人都那麼心安理得的做著奇怪出格的事情,這就讓街坊們覺得不憤了。
年近不惑的吳大是整個南市都很出名的財迷兼吝嗇鬼,每天天剛亮就起身,滿城亂晃,從不看店,就是希望撿到別人掉下來的銅錢,每天都要走到日暮西山才回家。吳大每天在哪裏吃午飯,這幾乎已經是塘寧街上的一大不解之謎。與吳大的勤奮不同,吳二郎問景則成天無所事事,每日不出大門,臉色蒼白,無時不刻不哭喪著臉,“一副縱欲過度的樣子”,有經驗的男街坊們這樣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這個青年,女街坊們卻十分喜歡這個帥氣的病鬼,他偶爾看店的日子,就是塘寧街女子傾巢而出齊聚素心齋的日子,這幾日的收入,估計就是支撐素心齋不倒閉的秘密所在。至於吳大的養子十歲的唯賢和養女八歲的維珍基本不跟吳家之外的人說話,每天就蹲在素心齋裏看老銀匠把幾年賣不出去的簪子熔了,又打成那款幾年賣不出去的鐲子的樣子。吳家的老仆婦陳媽,看上去是他們家唯一正常的人,不過她經常下午提著籃子上街,熱鬧地與人說了半天閑話,傍晚回到家的時候籃子還是空的,所以吳家人都練就了每天隻吃一頓的功夫。
就在塘寧街甚至南市的街坊都習慣了吳家人的乖張舉動的時候,吳大娶親的消息傳來了。
看上去這一輩子的精力都會用來研究摳門技術的吳大居然娶親了,而且據說是貨真價實俏生生的二八嬌娘,而且據說還是某個沒落國公的旁係子孫,而且據說吳大還花了近乎所有的積蓄從東市買了一個丫頭來伺候新娘子,而且……塘寧街上,口口相傳的關於吳大和吳大娘子施驪的細節一天天地豐富了起來,終於在拜堂那天達到了高潮。
誰又能想到高潮是以一種駭人聽聞的方式到來的呢?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吳大最出名的吝嗇事跡。前幾年左鄰的張屠戶嫁女兒,送了左鄰右舍每家三塊肉,吳大製成了臘肉,卻總也舍不得吃,吊在房梁上,隻在每天吃飯的時候看一眼。結果,就是這幾塊臘肉,連同那個曾經很新的籃子,在剛要拜天地的時候突然繩斷籃墜,啪地一聲砸到了新娘的頭上,倒黴的新娘當場暈了,不省人事。更倒黴的是吳大,他雖然毫發未傷,卻被嚇得不善,當場捂著胸口痛苦倒地,就這樣一命歸了西。喜事變喪事,吳家人卻既不悲痛,也不激動,充分顯示了這家人的與眾不同之處。他們手腳麻利地匆匆將吳大下了葬,結束了他卑微憋屈的一生。多年以後,“吳門墜肉”這個成語,還被景國的百姓由來形容那些作繭自縛、蝕了老本的買賣。
好了,先不要理會那些街坊鄰裏添油加醋的描述和多年後虛無縹緲的傳說吧,就在這個月華融融的晚上,也許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然而塘寧街十號的生活確實在悄然地發生著一點點的改變。多年之後,吳維珍還記得,那夜被一泡尿和饑餓感同時憋醒的她,急衝衝找馬桶的時候,在廂房的門口,一眼就看到了那輪似乎一把就能抓住的有點妖氣兮兮的大月亮。在如水的月光中,簡陋的院子,永遠氣色不好的二叔,時時陰鬱的哥哥,看上去就像仙境裏的人物一樣英俊而朦朧。隻見二叔氣定神閑的站在院子中間,手上輕輕地拈著父親視若珍寶的臘肉。他的手指修長有力,輕輕一送,臘肉像落葉一樣飛出去,劃了一個優美的弧線,不偏不倚,正好落到陳媽的手裏。“把這個臘肉炒了下酒。”二叔豪氣地撂下這句話,轉身便走,那一瞬間,白衣飄飄,如同踩在月亮上一樣。更多年以後,“月夜吃臘肉”竟然成了維珍心目中最浪漫高雅的活動,她的這個小愛好,竟引發了一時風潮。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記性同樣好的吳唯賢也不會忘記,就在他在某個月光很美的夜晚,得知了有臘肉吃的消息,挽起來袖子準備大吃一場的時候,東廂啪地穿來打碎東西的聲音。陳媽心疼地叫道:“新買的茶盞啊。”丫鬟翠兒跑了出來,邊跑邊喊著:“奶奶醒了,奶奶醒了!”唯賢注意到無論是剛做出了吃肉決定的二叔,還是正準備去炒肉的陳媽,臉上都微微一變。唯賢卻不打算計較這些,他********惦記著,這個剛醒過來的奶奶,會把我的那份肉吃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