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章 帝國的根基(上)(2 / 3)

工穀正式建立,在這裏,袁術帶領著大家進行著各種戰略裝備的實驗。

在戰鬥中,袁術很注意弩的作用,因此也花費大精力研究弩的使用和射程。巨弩依舊隻能使用單發,因為裝填和搬運都最少需要三個人以上,最大射程依舊隻能停留在五百步,因為考慮它的機動性,袁術不同意做更大的弩。狙擊弩隻能實現三連發,有效射程三百步,要保證極高的命中率,就隻能是二百五十步了。單兵弩較小,基本能實現十連發,射程一百五十至二百步,每人可以攜帶百發以上,是單兵的一個重要利器。隻有手弩最小,射程很短,隻有五十步,但這是給指揮官配備的防身武器和銀狐、雪狼、別動隊等袁術近衛的巷戰裝備。不過連弩戰車的研究隻是在戰車的機動靈活和防護上麵下功夫。床弩也隻是在精度上下功夫,在袁術這裏,隻有這種弩是用於守城的。

煉鋼技術更上一層樓,在袁馬二老的共同協作和一幫年輕人的大膽創意下,基本實現了碳鋼的研究和量產。對於碳鋼,袁術隻知道手術刀的鋒利,在別的方麵就不知道了,而在戰鬥中,刀劍是需要相互對砍的,因此袁術在對武器的要求是既需要鋒利又要有韌性,於是,包鋼夾鋼的工藝得到極大發展,製刀用包鋼,製劍則用夾鋼。

陷陣營的陌刀在高順、李嚴、麴義的改造下,分成兩段,一段為刀鞘,長度近一米,一段為刀刃,刃長一米,刀柄一尺。將刀柄插入刀鞘,這就成了一柄陌刀,相互拆開,就是一把長刀,可以適用不同的戰鬥。同時,戰盾的工藝也大幅提升,不僅更加堅固,同時,組合也更加簡單,單個拿在手裏,隻是一個菱形小盾,兩個豎著放一個橫著放,就組成一個六邊形的大盾,遠在漢代,這些幾何知識在人們的心目中,隻是一個初相的概念,而在袁術的引導下,成為一門學科,因而就有了新的戰盾的誕生,同時,機關更隱蔽。

帶尾巴的石頭這名字隻是袁術當時咋呼龐德時,臨時取的名字,一直沿用好幾年,這下也重新命名“轟天雷”,安裝在霹靂車上叫作“霹靂炮”。霹靂車的製作比弩車要簡單而且單一些,隻是強調射程和精度,但是在轟天雷上卻下了很大的功夫,有從霹靂車上拋射出去的,這樣的大一些,爆炸的碎片也要多很多。而也有埋在地下的地雷,這裏做不成雷管,但是,三國演義中,豬哥就用竹竿通開做引信的,袁術直接盜版了。隻是手雷倒是沒有很好的辦法,要做到丟出去不把引線砸滅,就隻能在雷體上鉤出螺旋形的凹槽,這樣盡量避免,但還是有三成的啞彈。

峽穀開到了盡頭,已經是冀州的林縣,袁術跟皇甫鴻私底下打了一個商量,暫時租借了這裏,這裏隻是一個偏僻的小縣,人口不足萬人。為什麼袁術要租借這裏呢?因為袁術發現這裏非常適合練習滑翔機和滑翔傘,這可是一個天然的基地啊。在這裏,三年中,袁術以李嚴為首,帶領眾人練習滑翔技能,可袁術有些恐高,不敢聯係,袁術鬱悶了,這些毛病怎麼也穿越了啊?最後除了袁術和彤兒等幾個年紀大點的不敢折騰外,其他人都學會了滑翔技術。當然,這隻是玩玩而已,主要的是李嚴練就了一千人的滑翔傘兵。

袁術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造船廠,不過,袁術的大船依舊停留在研究階段,沒有上好的船工技師,就看不懂袁術的圖紙,袁術再怎麼解釋也沒有多少用處,畢竟,在這個時代而言,已經算得上是超時代了,不過,如果有精良的船工或者這方麵的專家,或許會有更好的辦法。袁術要的是行動速度快而且大又堅固,能夠作戰的大船,比樓船鬥艦都要大,看來隻能等待征服幽、冀、青三州看能不能找到這些人才了,說不定揚州也有,但是那樣就太費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