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兵們接到命令,一個個都找好位置,向宋營瞭望。隻見今夜宋軍像往常一樣,入夜後即滅燈入睡。旗幟依舊,並不時傳來“咚咚”的更鼓聲。原來,畢再遇退兵前,已讓手下人放開羊前腿。羊被吊疼了,便四蹄掙紮,前腿蹬得更鼓“冬冬”直響。蹬一陣子,羊累了,便停下來。過一會兒,羊有了勁就又掙紮,更鼓就又響起來。遠遠聽了,活像人打更一般。
更鼓響了一夜,天明遠望宋營旗幟仍在,故而哨兵們也沒人去報告。太陽出來了,金兵主帥傳令手下,吃飽飯後全線攻擊,務必一舉殲滅宋軍,活捉畢再遇。而後,他上了高坡,向宋營瞭望,以作具體部署。太陽老高了宋營中卻不見人影,而一些烏鴉卻落在營帳上。情況反常,金兵主帥忙令哨兵們貼近觀察,才知道宋軍已悄然撤走,留下了一座空營。
眼見“煮熟的鴨子”卻飛了,氣得金兵主帥吹胡子瞪眼。
袁崇煥蒙冤屈死
明朝大將袁崇煥死於滿清皇太極之離間計,乃是自毀長城,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在明王朝危亡的緊要關頭,袁崇煥戍邊七勒,先後大敗後金汗努爾哈赤及皇太極,取得寧遠(今遼寧興城)大捷和寧(遠)錦(州)大捷,穩定了遼東防線,鼓舞了明朝軍民抗擊後金軍的信心。後因遭閹黨魏忠賢的誣陷,罷職歸鄉。公元1627年,朱由檢(即崇禎帝)繼位後,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管河北、山東的軍事防務,並賜給袁崇煥一把尚方寶劍,給予他先斬後奏的大權。然而,崇禎帝是一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而又生性多疑的人。當袁祟煥於次年六月用尚方寶劍殺了私通敵國、為非作歹、不聽軍令的總兵毛文龍之後,崇禎皇帝就開始對袁崇煥產生了懷疑。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後金興兵攻明。皇太極由於畏懼袁崇煥,不敢直接進攻錦州,他避開山海關防區,繞道蒙古邊地,襲取龍井關、大安口,進逼北京。袁崇煥聞警,立即揮師入關,他自率幾千名騎兵,晝夜急馳,搶先趕到北京城下,並在廣渠門外擊敗皇太極部的進攻。
正當袁崇煥千裏馳援、大戰後金之際,魏忠賢餘黨溫體仁為首的一夥奸臣,乘機重彈“議和通敵”的老調,誣陷袁崇煥“縱亂擁兵”,“引敵脅敵,將為城下之盟”。明朝廷的一夥閹黨餘孽則重金賄賂一些不明真相的文人墨客編寫小說,繪聲繪色地在京城內外大肆散布袁崇煥是“漢奸”,勾結後金反明雲雲。這些進一步加劇了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懷疑。當袁崇煥因兵馬疲勞而要求入城休息時,他斷然予以拒絕。
皇太極獲知明朝廷中的上述情況後,便決定施行反間計。以達到用明朝皇帝之手殺掉袁崇煥的目的。為此,他故意引兵撤退,同時讓明軍降將高鴻中在囚禁兩個明朝太監的屋外對看守人員說:“你知道我軍為什麼退兵嗎?這是因為皇上和袁巡撫訂了密約,看來,占領北京的大事很快就要成功了。”爾後,又故意讓兩名太監逃走。逃回城裏的太監立即向崇禎皇帝報告。已對袁崇煥疑心重重的崇禎皇帝一聽到太監的告發,更加深信不疑,馬上以召見為名,把袁崇煥逮捕下獄。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等人,為抗議朝廷逮捕主帥,自率部離京還寧遠。身陷囹圄的袁崇煥時刻以國家安危的大局為重,在崇禎皇帝的懇請下,親筆手書請祖大壽等全體官兵,要他們聽從朝廷命令,團結一心,堅持抗金,決不能因為他個人生死而輕舉妄動,千萬不要危害抗金大業。祖大壽等全體官兵被袁崇煥的信感動得失聲痛哭,當即回師入關,期望能用奮勇殺敵之舉來保全他們主帥的性命。
但是,一意孤行的崇禎皇帝在後金軍撤離北京後,不顧廣大明軍將士的強烈呼聲,竟在崇禎三年,以“謀叛”的罪名,將袁崇煥殘酷地殺害了。直到清朝中期官修的《明史》問世之後,編史者從清人的曆史檔案中,發現了皇太極施離間計的原始記載,至此袁崇煥的冤案才真相大白。曆史學家評論此事說:“崇禎帝自毀長城也”,“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微決矣”。
之七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家於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開閉不善,不見原也。有主周。
【譯文】
人君不能不周密。人君不周密,群臣就會生亂。沉靜就不合於常理,君主與臣民上下之間不相溝通,怎麼能開闊視野了解發生的變化?開啟和閉合運用不當,就不能發現事物的開始和起源。以上主周。
【事典】
明君理國
唐太宗李世民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故事也流傳久遠。大臣魏征多次勸諫唐太宗說:“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信偏聽。為了集思廣益,就應當像《詩經》上說的,哪怕是砍柴割草者一類平凡人的話也得聽聽。堯舜廣開賢路,廣開視聽,了解各種情況,所以奸佞小人的恭維話不能迷惑他們。秦二世可不是這樣,他深居宮中,疏遠朝臣,遠離百姓,偏信趙高的話,直到天下大亂還在夢中。所以人君不能閉目塞聽。”唐太宗深以為然,因此時時注意兼聽。唐太宗長相看上去很嚴峻,給人不好接近的感覺。群臣來晉見他時,非常拘束,常常舉止失措。李世民知道這一情況後,每當有人奏事,他必使臉色平和,以使人容易接近,借此常能聽到很多好的意見。
齊威王善於洞悉真相、賞罰分明的故事也非常有借鑒意義。齊威王勵精圖治,善於從事物表象中判斷實情。有一天他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派您去治理即墨以後,天天都流傳著毀謗您的話。然而我派人到即墨去調查,田野都已開墾,人民生活富足,政事清省,東方一帶十分安寧,這說明您做事老實,不求我的左右代您宣揚成績。”於是,大大獎勵他一番,賞給他一萬戶的封地。又召見東阿大夫,對他說:“自從派您去治理東阿,天天都流傳著誇耀您的話。我派人到東阿去調查,田野荒蕪,人民饑餓無法生活。趙國來進犯鄄城,您不去援救;衛國侵占了薛陵,您也不知道。有這麼多劣跡,您卻賄賂我的左右替您說好話。”當即下令將東阿大夫及手下替他吹捧的人處死。從此群臣個個震恐,再也不敢巧言吹噓,掩飾劣行,上下都注重講究實情。齊國政治日益清明,國力日漸強大起來。
敢於直諫,為國為民
莊辛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您左邊有州侯,右邊有夏侯,禦車後麵還跟隨著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注於過驕奢淫逸的生活,從不過問國家的政事,這樣下去,楚國的都城郢恐怕就危險了。”
楚王指責道:“先生您難道老糊塗了嗎?或者是把我竟然當成是楚國的妖孽?”
莊辛回答:“為臣確實看到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並非是膽大到把您看成是楚國妖孽的地步。如果大王您寵愛這四個人的程度最終不能減弱的話,楚國必然要滅亡的!為臣請求避居在趙國,暫作停留以觀察結果。”
莊辛就離開楚國去了趙國,在趙國留居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攻取了楚國的鄢、郢、巫、上蔡、陳等地方,楚襄王也流落隱藏在城陽。
很快,楚王就派使者騎著快馬到趙國去召回莊辛,莊辛說:“我可以回去。”
莊辛回到楚國,楚王對他說:“我沒有聽從先生您的勸告,現在事情糟糕到了這個地步,您看應該怎麼辦?”
莊辛回答說:“為臣聽說過一句俗話:‘看見野兔再去招呼獵犬還不算晚;羊走失以後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遲。我還聽說原先商湯和周武王僅憑借百裏方圓的地盤興旺發達起來,而夏桀、商紂雖擁有天下卻終於亡國。現在,楚國雖說小了一些,可是截長補短仍然有方圓幾千裏的國土,豈止是百裏呀!大王您難道沒有看見那蜻蜓嗎?有六隻腳,四個翅膀,翻飛翱翔在天地之間,向下捕捉啄食蚊蟲,向上承接飲用甘露,自己以為沒有任何禍患,因為它和人沒有什麼爭端。它卻不知道有些小孩子,正在把調好的糨糊塗在線上,然後高舉起來,粘在它們飛翔在四側高空中的身體之上。這樣它就落到地上成為螻蛄、螞蟻這些小爬蟲的美食了。
“蜻蜓是比較小的東西,其實黃雀也是如此!落下來啄食米粒,飛起棲息在枝葉茂密的大樹上,奮力鼓動自己的翅膀飛翔,自己以為沒有什麼禍患,因為它與人沒有什麼爭執。可是它卻不知道那些公子王孫們左手拿著彈丸,右手捏著彈丸,正準備射向飛翔在十仞高空上的自己,把它的脖子當成彈射的目標。眨眼工夫,它就跌落到了公子王孫的手中,白天在茂密的大樹上飛翔,晚上卻已和酸鹹等調料烹調到了一起。
“那黃雀是比較小的東西,其實鴻雁也是這樣!鴻雁在大江大海間遊曆,在浩淼的大湖裏棲息,俯首捕食各種魚類,抬頭齧食菱角水草,舒展長翅,駕馭清風,飄飄搖搖翱翔在高空,自己認為沒有什麼災禍,因為它和人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地方,卻不知道那些射獵的人正在修理自己的強弓利箭,製造帶有飛繳的箭頭,將要把這些東西射向高飛在百仞之上的自己,它將身中銳利的箭矢,為纖細的絲繩牽引,逆著高空的清風墜落下來。所以,白天還在江湖之上遨遊的鴻雁.晚上已經成為美味被烹調在鼎中。
“那鴻雁也是小東西,蔡聖侯的事情依然是這樣的!他往南遊樂於高陂,向北登臨巫山,喝的是茹溪的甘泉,吃的是湘江的鮮魚,左邊懷抱年輕美貌的侍妾,右手環擁寵幸無比的宮女,和她們一起驅車在高蔡的園圃中盡情享樂,不把國家的政事放在心上,卻不知道這個時候楚國大將子發正從楚宣王那裏接受命令,將要用紅色的絲繩綁著他去見楚王嗬。
“蔡聖侯的事其實也是小事情,作為大國的君主,大王您不也是這樣的麼?左邊跟著州侯,右邊伴有夏侯,車子後麵還緊隨著鄢陵君和壽陵君,吃的是封地裏收取的糧食,隨身攜帶著楚國國庫裏的財寶,和他們一起驅車遊樂於雲夢澤中,全不把天下和國家政治當成一回事,卻不知道穰侯魏冉正在從秦王那裏接受命令,將要在黽塞之內用兵,把大王您驅趕到黽塞之外去嗬!”
楚王聽了這番話,臉色大變,身體也哆嗦不止。於是馬上授莊辛為執珪,封為“陽陵君”,給了他淮北的土地。
王佐斷臂說文龍
南宋時,金國主帥兀術率兵南侵,與嶽家軍對陣於朱仙鎮。金兀術的義子陸文龍勇猛無比,連敗嶽家數將。
嶽飛見自己的部將戰不過陸文龍,便掛起免戰牌,獨坐後營,苦思良策。部將王佐決心為元帥分憂,他想起古代“要離舍身刺慶忌”的故事,毅然砍下自己的右臂,獨自求見嶽飛。嶽飛見王佐斷了一臂,大吃一驚。王佐講了自己去金營詐降的打算,請求嶽飛允準。嶽飛深受感動,流著眼淚答應了他。
王佐辭別嶽飛,直奔金營。金兀術傳令進見。王佐向金兀術哭訴了自己不幸的經曆:昨夜力勸嶽飛與金國議和,嶽飛不但不聽,反而將他的右臂砍下,逐出宋營。金兀術聽了信以為真,留王佐在營中,還給他取名“苦人兒”,下令允許“苦人兒”自由進出各營,為金兵講述嶽家軍的情況。
這一天,王佐來到陸文龍的營帳。帳中隻有一位老婦人,經打聽才知是陸文龍的奶媽。奶媽是中原人,見了王佐感到分外親切,忍不住把陸文龍的真實身份悄悄告訴了王佐。
原來,陸文龍本是宋朝潞安州節度使陸登的兒子。13年前,金兀術攻陷了潞安州,陸登率眾拚死抵抗,最後與夫人一起自殺殉國。金兀術為收買人心,將陸文龍收為義子,並把陸文龍及其奶媽送到金國。陸文龍在金國生活了13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王佐聽了大喜。正在這時,陸文龍回來了。陸文龍一見王佐,就讓他講故事。王佐講了兩個故事:一個叫“越鳥南歸”,說的是越國的西施帶鸚鵡到了吳國,鸚鵡從此不再說話,直到西施回到越國,它才開口說話;另一個叫“驊騮向北”,說的是楊家將孟良從遼國帶一匹馬回宋京,不料那馬整天向北嘶叫,不吃不喝7天後餓死。陸文龍聽了,不知道王佐為什麼要講這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