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五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有主問。

【譯文】

一應知天時,二應知地利,三應知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後方位的關係也應知曉,還應知星運行到了何處。以上主問。

【事典】

結心得死士

李績於公元625年曾經兩次出擊突厥,為唐朝的邊防鞏固立下大功。當時,高宗為晉王,遙領並州大都督,太宗任李績為光祿大夫,並同時兼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在並州前後共十六年,令行禁止,治理有方,頗有政績。太宗對他的評價甚高,曾對近臣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臣良將軍守衛邊境,隻知道修築長城來防備突厥的侵擾,真是頭腦昏惑!我現在委任李績鎮守並州(在今山西太原),突厥畏懼他的威勢,遠遠逃避,邊境得保安寧,這豈不遠勝修築長城嗎?李績就是我的長城啊!”

公元641年(唐貞觀十五年),太宗征召李績回朝,拜為兵部尚書。李績尚未來得及到京城,大度設率騎兵八萬人南侵李思摩部落。太宗遂派李績為塑州(今甘塑縣)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追擊薛延施,直到青山(今甘肅環縣西),大破敵人,斬其名王一人,俘獲其首領,並俘虜五萬餘人。

當時,李績突然生病,醫生在處方中說,要用胡須燒成灰作藥引配方可治療李績的病,太宗聽說後,就把自己的胡須全都剪下來,為李績配藥。李績知道以後,深受感動,叩頭流血,哭著對太宗懇切地表示謝葸。太宗說:“你也是因為國家的前途著想,我應該感謝你,不必勞煩你深表謝意。”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高宗被立為皇太子,太宗征調李績任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實際上是對李績的極大的信任,為李績的政治前途做好鋪墊。太宗對李績說:“我兒新登儲君之位。你原是他部下的長史,現在把太子宮的事委托給您,我的意思你應該明白。雖然委屈了您的官階、資曆,但責任重大,請你不要見怪。”李績當時感激涕零。

太宗曾在一次宴會上對李績說:“我將把太子托付給朝廷重臣,思來想去,覺得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選了。你過去跟從李密時,不肯辜負李密托付,現在豈能辜負我的重托啊!”李績泣不成聲,咬破手指發誓,要竭忠盡職,輔佐太子。一會兒,李績因喝醉而睡著了,太宗就脫下自己的禦衣,給李績蓋在身上。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太宗臥病,對高宗說:“你對李績沒有恩惠,他就是想報答你也沒有理由。現在,我要責罰他,讓他離開京城。我死後,你要將他調回京城,授給他仆射的官職,他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會使他為你盡忠竭力。”於是太宗真的找了個借口將李績責出京城,任壘州都督。高宗即位後,當月即召李績拜洛州刺史,不久又加開府儀同三司,令同中書、門下,參與掌管國家的機密大事。當年又拜李績為尚書左仆射。完全如太宗臨終安排的一樣。

李績仍如太宗在世時一樣,兢兢業業,為國家屢建奇勳。後來,李績任遼東道行軍總管,征伐高麗,渡過鴨綠江,一直打到平壤,俘虜了高麗王高藏,將高藏獻於昭陵,洗雪了太宗征高麗失利的恥辱。

範雎的遠交近攻計

戰國後期,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推行法家“耕戰政策”,賞有功,獎耕作,充分調動了士兵、百姓的積極性,因而國勢大盛,大有奮並關東六國之勢,嚇得關東六國聯合起來,合眾弱以對付一強,這便是“合縱”之術。但是,這“合縱”聯合陣線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各有打算,唯利為求,見利忘義。秦國瞅準了這一漏洞,便施展出“遠交近攻”的“運橫”策略,破壞六國合縱,散其聯合威勢,而各個擊破之。

出此計者是策士範雎。範雎是魏國人,受大夫須賈迫害,折臂摺齒,裝瘋賣傻,靠朋友幫助,逃出魏國,又躲過了善猜忌的國相穰候的搜查,終於來到秦國,瞅準機會,見到秦昭襄王。他分析了秦國地理上的優勢和軍事上的優勢,又分析了多年未能借此優勢取勝的原因是在於戰略上的錯誤。秦國不應去盲目攻打遠國,嚇得那些遠國向秦的近國求救,使它們都心懷恐怖,聯合起來,而是應執行“遠交近攻”策略,與遠國聯好,使它安於現狀,覺得我們對他鞭長莫及,遂苟且偷安,我們再去攻打近國,那遠國暫時又無威脅,故近國向它求救時,它也不會真賣力。這樣,我們就能散六國合縱的威勢,而各個擊破之,最終取得天下了。

秦昭襄王聽後大喜,堅定不移地執行這一策略,經過幾代努力,終於統一了全中國。

秦國遵從縱橫策士之計,破壞六國聯合之勢,轉不利局勢為有利局勢,就是采用了“散勢鷙鳥術”,瞅準六國聯合的縫隙去動手的。

之六

【原文】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長。有主因。

【譯文】

心是主導九竅的器官,君王是百官的首領。行好事的,君王給予獎賞,作惡者君王加以懲罰。君王根據臣民行善還是作惡,給予賞賜或者處罰,就不會太費力。聖人運用這個方法,所以能夠掌握他們。依據、遵循事理,所以能夠久長。以上主因。

【事典】

大謀謀聖

高祖即位,拜長孫順德為左驍衛大將軍,封為薛國公。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長孫順德與秦叔寶等參加了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政變,為唐太宗即位立了大功。太宗登上皇位以後,特賜給長孫順德宮女,長孫順德也受到特別的允許,常在皇宮內居住。但後來長孫順德讓自己的管家接受了別人贈捐,被人告發。按照唐朝的法律,是要受到很嚴重的處罰的。但太宗不忍心處置他,對身邊的近侍大臣說:“長孫順德處在外戚的地位,功勞屬於開國元勳之列,官位高,俸祿豐厚,可以稱得上富有尊貴,隻是他讀書太少。他若能勤於讀書,通覽古今之事,作為自己的鑒戒,就會與現在不一樣了。他如此不遵守節操,不顧名聲,而貪圖一點賄賂,使醜聞暴露啊!真讓我覺得難為情啊!”

長孫順德受賄的事被告發以後,太宗不僅沒有加以懲處,還在朝廷上當眾賜給他絹數十匹,使他內心感到非常的慚愧。大理寺少卿胡演進諫說:“長孫順德違法受賄,罪過不能饒恕,為什麼又賜給他絹呢?”太宗說:“人是有良知、有慣性的,得到絹比受懲處更厲害;如果不知慚愧,就不過是一頭禽獸罷了。如果是一頭禽獸,即使殺了他,又有什麼益處?”

不久,長孫順德因與李孝常勾結犯罪,這回唐太宗無法再護他了。結果被除名。過了一年多,太宗看功臣圖,見到了長孫順德的畫像,還是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派宇文士及前去察看長孫順德的生活情況,宇文士及見長孫順德精神很不好,經常醉酒自責,朝中大臣都認為已經悔悟,太宗又將他召回京,授予澤州刺史的官職,恢複了他封爵和食邑。

對這件事,朝中的大臣們頗有感慨,覺得唐太宗實在像一位慈愛的父親,對待孩子的過錯總是給予改正的機會,沒有責罰的念頭。這樣以來,大臣們就對唐太宗更加心悅誠服了。

東吳的孫權對待呂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許,孫權更多的是出於真正的感情,但這種感情本身就是符合慈忍之道的,隻要這種感情不在一定的時候完全失去控製就可以了。

呂蒙是孫權手下得力的幹將,不但勇敢,且有智謀,對孫權也非常忠誠,為東吳立有大功,孫權極其愛護這位將軍。呂蒙的舊病發作.孫權聽說後,異常著急。當時,孫權正在公安,立即把呂蒙接到自己的宮殿中,千方百計給他治病。他不僅親自請醫問藥,還貼榜招募名醫,布告天下,誰能治愈呂蒙的病就賞給黃金千兩。有個醫生采取針灸的方法給呂蒙治病,孫權在一旁看到他受折磨而難過落淚。孫權關心他的病情以至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為了能經常觀看呂蒙的麵色,但又怕呂蒙為迎接他受到勞累,就在室外悄悄地通過牆上的洞眼察看呂蒙的病情。當他見呂蒙稍微能吃下一點飯菜時,心情就特別好,高興地與身邊侍從又說又笑;如果發現呂蒙吃不下東西時,心情馬上就壞起來,愁容滿麵,唉聲歎氣,晚上牽掛得睡不著覺。有一陣,呂蒙病情好像有所好轉,孫權就特別高興,竟然宣頒赦免令,並請大臣們前來慶賀。後來,呂蒙的病情愈來愈重,孫權每天請道士在星空下為其祈禱,並親自守護在呂蒙的病榻前。呂蒙的病到底也沒有治愈,終於去世。孫權極度悲哀,自己穿上素白喪服為呂蒙守靈,很多日子都心神恍惚,不思飲食。

孫權對呂蒙身後的安排想得十分周到,為他修築了很好得墳墓,還安排了三百戶人家為死者守墓。

順應時勢變化

趙武靈王在原陽打破了舊的軍隊編製,把它作為趙國的騎兵基地。

牛讚前去勸諫趙王,說:“國家有一定的法度,軍隊也有固定的製度。改變了法度,國家就會無所適從,拋棄了舊的兵製,軍隊就要受到削弱。如今大王打破原陽原有的兵製把它改成騎兵基地,這正是改變法度和拋棄舊製的行為呀!何況熟悉自己兵器的士卒不會懼怕敵手,用順手了的器物,難事也會變得容易。現在趙國的士卒都熟悉自己的軍製和兵器,可大王您卻要改變它,這樣做的結果就會是拋棄民眾,削弱國家。所以不能獲得上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固有的習俗;不能提高十倍的功效就不宜改良器物。如今大王您改變原有的軍事製度反而崇尚胡人的騎射,我擔心您利用騎兵攻戰獲取的利益還抵不上損失的費用呀!”

趙武靈王說:“時代不同利益有異,地方不同器物有變。陰陽變化的途徑不同,四季氣候都不一樣。所以賢明的人能適應時勢變化而不被時勢牽累,改革兵製而不為舊的兵製所約束。你隻知道國家的法令,卻不知更新器物的好處;隻知道使用原有的兵器、鎧甲,卻不明白應根據陰陽變化的道理去改革它。因此,兵器一旦不再適應形勢變化,有什麼不能改革的呢?教化一旦不再便於行事,又有什麼不可變化的呢?

“早先,先君襄子執政時,邊境與胡人接壤,於是他在邊境築城防守,城的名字叫‘無窮之門’,是想用‘無窮’來啟示後代以開拓更大的疆界;可是現在趙國的士卒仍然身穿沉重的鎧甲,手執過長的兵刃,以至於無法越過險要的關隘;講求仁義道德,又不可能讓胡人臣服並前來朝拜。我聽說:講究信義但不能放棄建功立業的機會,聰明睿智更懂得不失掉良好時機。現在你竟然借口國家的法度來破壞我謀劃的偉大事業,可見你是不會懂得這些道理的。”

牛讚行大禮拜謝,說:“我怎麼能不聽從大王您的命令呢!”

於是,趙武靈王穿上胡服,率領騎兵部隊攻入胡地,從“無窮之門”出去,跨越了無數的險要關隘,一直打到榆中,為趙國開拓了方圓上千裏的疆土。

畢再遇金蟬脫殼巧退兵

南宋抗金名將畢再遇,以智謀聞名。一次,他率軍與金兵對壘,久戰不決,金兵援軍趕到,兵力十倍於宋軍,戰必不勝,畢再遇準備退兵。可在強敵麵前,若貿然撤退,必受敵人追殺,後果是十分危險的。

怎謀退兵之策呢?畢再遇苦思冥想,想到了一計,於是秘密安排起來。首先傳令軍中,做下三天幹糧,士兵們自帶身上。營帳、旗幟一律不動。又傳令手下找來幾隻活羊,將它們後腿吊起,前腿放在更鼓上,縛好。

夜深了,畢再遇傳令,馬勒嚼鏈,兵士銜枚,不準點火,悄然集合,一隊隊趁夜幕掩蔽向南撤退。

再說金兵主師早就恨透了畢再遇,今次得機會困住畢再遇,必定要活捉。於是傳令附近兵馬速來增援。大軍一到,準備稍事休整,明天發起攻擊。但他知道畢再遇是一智謀非凡的將領,形勢明明對宋軍不利,他會謀路撤退。於是,金兵主帥派出多路哨兵,盯住宋營,若一旦有宋軍撤退的跡象,馬上來報告,即刻便揮師掩殺過去,並嚴令哨兵恪盡職守,誤者軍法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