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王忽然大喊道:“且慢點蠟燭,今晚大家痛飲,不必穿戴整齊了,請把帽纓摘下來吧!”大家莫名其妙,也隻好稀裏糊塗地摘下帽纓。一直到飲酒完畢,莊王和許姬也不知是誰調戲了她。莊王對許姬說:“武將們是一群粗人,發了酒興,又見了你這樣的美人,誰能不動心,如果查出來治罪,那就都弄得沒趣了。”

後來,那位酒醉調戲許姬的人在戰爭中五次殺退敵人的進攻,救了楚莊王的性命。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沒有追究那位醉後調戲他的妻子的人,最後賴其拚死相救,才沒有死於戰陣之中,後世傳為佳話。但孟嚐君似乎不同。他不是像楚王那樣重視將領、愛護將領,而是赤裸裸的“實用主義”.政治與人情之間的糾結,實在是難以理清。

孟嚐君的一個門人與孟嚐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這事告訴了孟嚐君:“作為您的手下親信,卻背地裏與您的夫人私通,這太不夠義氣了,請您把他殺掉。”孟嚐君說:“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歡,是人之常情。這事先放在一邊,不要說了。”

過了一年,孟嚐君召見了那個與他夫人私通的人,對他說:“你在我這個地方已經很久了,大官沒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幹。衛國的君主與我是好朋友,我給你準備了車馬、皮裘和衣帛,希望您帶著這些禮物去衛國,與衛國的國君交往吧。”結果,這個人到了衛國很受重用。

後來齊國、衛國的關係惡化,衛君很想聯合天下諸侯一起進攻齊國。那個與孟嚐君的夫人私通的人對衛君說:結心得死士。“孟嚐君不知道我是個沒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薦給您。我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殺馬宰羊,進行盟誓說,‘齊、衛兩國的後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運就和牛羊一樣。’如今您聯合諸侯之兵進攻齊國,這是您違背了先王的盟約,並且欺騙了孟嚐君啊。希望您放棄進攻齊國的打算。您如果聽從我的勸告就罷了,如果不聽我的勸告,像我這樣沒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熱血灑濺您的衣襟。”衛君在他的說服和威脅下,終於沒有進攻齊國。

齊國人聽說了這件事後說:“孟嚐君可以說是善於處事、轉禍為福的人了。”

多多益善論用兵

相國安平君田單與趙奢交談,他說:“我並不是不喜歡將軍您的用兵策略,我不敬服的隻是將軍動用兵士太多這一點。您征發太多,就會影響百姓的農事活動,糧食也要從別國買入,遠距離輸送,不能保證軍隊供應,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斃的辦法呀!我不會這樣做。我聽說過:上古帝王如有戰事,所使用的兵員不超過三萬人,便會使天下歸服。如今將軍您每次一定要憑借十萬乃至二十萬的大量兵員才能作戰,這就是我不敬服您的原因。”

趙奢不緊不慢地說:“看來您不僅僅是不通曉軍事謀略,您連如今的時勢都不了解嗬。那吳國的幹將之劍。加之於肉體可以宰殺牲畜,加之於金屬可以砍斷青銅器物。但是把它貼在柱子上擊打,就會斷為三截;放在石砧上擊打,就會碎成百片。現在用三萬兵力去對付強國的軍隊,無疑是‘擊柱’、‘擊石’的行為。況且那吳國的幹將之劍雖然鋒利,更難得的是如果劍脊不足夠厚,劍尖就無法刺入;劍麵不足夠薄,劍刃就無法斷物,可是即使具備這兩個特性,如果沒有劍環、劍刃、劍珥、佩帶的配合作用,就隻好手持劍刃去刺擊了;這樣的話,劍還沒有刺入,自己的手指就先被割斷了!

“您如果不擁有十幾、二十萬的兵力作為像劍環、劍珥這樣的附屬部分,隻想憑借三萬名精兵橫行於天下,怎麼能做得到呢?何況古代的天下分成很多個諸侯國。城邑最大的也隻不過方圓三百丈罷了,人口最多的也隻不過擁有三千多戶人家。在那種形勢下,用訓練有素的三萬軍隊去對付那些國家,又有什麼難處呢?如今,古代眾多的諸侯國已合並成為戰國七雄,它們可以召集數十萬兵力,打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如果這樣的戰爭持續幾個年頭,就又會出現你們齊國被燕攻破那樣的狀況。齊國動員二十萬兵力攻楚,戰爭持續了五年之久;趙國出動二十萬兵力滅中山,整整打了五年才告成功。假如說:現在齊、韓兩國勢力相當,又相互圍攻,有誰敢對我誇口,說他能用三萬兵力去援救這兩國呢?如今,方圓千丈的大城、戶口上萬的大邑到處都是。如果要求用三萬兵力去包圍方圓千丈的大城,恐怕連城的一個角都圍不住,至於用作野戰那就更加不夠了。您能拿這點兵力去幹什麼呢?”

田單聽罷,深深地歎了一口氣,說:“我確實比不上您高明呀!”

山河之險不可據

魏武侯同大臣們一起泛舟黃河之中,他讚歎道:“河山如此險要,難道不可以把它作為堅固的屏障嗎?”

王錯在旁邊坐著,他接著說:“這正是晉國之所以強盛的原因呀!如果能好好地修葺整治,就可以擁有成就霸道的基業!”

吳起對王錯說:“我們國君的話,會使國家處於危險之中,而你卻附和他,這是加重了危險呀!”

魏武侯聽了很不高興,問吳起道:“你說這話有道理嗎?”

吳起回答說:“河山險要,確實不能作為憑借。所以霸王的事業並不是從這裏成就的。從前,三苗居處的地方。左邊有彭蠡澤,右邊有洞庭湖,文山在南麵,衡山在北方,憑借如此險要的地勢,卻因為政治腐敗,也被大禹放逐他鄉;那夏桀的都城,左邊有天門的險阻,右邊有黃河、濟水阻隔。北方有廬、諸山,南方又有伊、洛諸水作屏障,有如此的險要可作依仗,可是其國內政治腐敗,所以湯就討伐並滅亡了它;殷紂王的都城,左邊有孟門,右邊瀕漳水釜水,前方襟帶黃河,背後依憑太行,有這樣的險阻,也是因為政治腐敗,被周武王討伐滅亡。況且您曾經親自跟隨為臣戰勝過那些敗降的城邑,那些地方的城牆並不是不高,民眾並不是不多,之所以被我們兼並,隻是由於政治昏庸而已。

這件事不是公叔痤糊塗了,而是魏惠王糊塗了。糊塗人最可怕之處,就是把不糊塗的人當成是糊塗人。

蘇秦鐵嘴說魏王

蘇秦為趙國組織合縱陣線,他遊說魏王說:“大王您的疆土,南方有鴻溝、陳、汝南、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郭這些地方,東邊有淮、潁、沂、黃、煮棗、海鹽、無疏等地;西麵以長城為界;北方有河外、卷、衍、燕、酸棗等地,方圓上千裏;這些地方雖然不太著名,可是到處都是良田農舍,甚至連可用來放牧牲畜的空地都沒有。人口稠密,車馬眾多,白天黑夜行人來往,沒有休止的時候,與大部隊通過沒有什麼兩樣。我私下裏掂量,大王您的國家並不比楚國差。

“可是那些主張連橫的人給大王出主意,讓魏國和強大而又包藏虎狼之心的秦國結盟去侵略他國,一旦有了對國家不利的事,這些人卻不會受到損害,不肯為國家分憂。這些人借助秦國的勢力挾持自己的國君,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罪行了。況且魏國是諸侯國中的強國,大王您是各國諸侯中的明君賢主,可是如今卻有意向西朝拜侍奉秦國,自居為秦國東邊的臣屬之國,為秦王修築行宮,接受秦國的命服,為秦國助祭,我私下裏也為大王感到羞愧不安。

“我聽說越王勾踐用三千名殘卒擒殺吳王夫差於幹遂;周武王隻有士兵三千人,戰車三百乘,卻能在牧野擊敗商紂。這難道是因為他們的士兵眾多嗎?實在是因為能夠振奮起士卒的戰鬥力呀!我私下裏了解到大王的軍隊擁有武士二十萬人,蒼頭二十萬人,奮擊二十萬人,軍中雜役也有十萬人之多,有兵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這個數字超過越王勾踐和周武王他們太多了!可現在卻迫於大臣們的邪說,想要以臣子之禮侍奉秦國。

“大凡侍奉秦國必須首先割讓土地,派出人質,這樣一來,雖然沒有交戰,國家卻已有了損失。大臣中凡是主張侍奉秦國的,都是奸臣,而不是忠臣。作為臣子,主張割讓君主的疆土去求得外國的歡心,謀取暫時的效益而不顧嚴重的後患,損失國家利益成全個人名利,借重秦國的威勢挾持自己的君主,以便割地給秦,希望大王能仔細考慮這一切呀!《周書》上說:‘野草之蔓雖然孱弱,但仍然不屈地生長,你能把它怎樣?剛剛露出地麵的小樹,如果不拔掉它,很快就能長成作斧柄的材料。’您如果事前不考慮周全,等後來有了禍患,那又怎麼辦呢?

“大王您如果確實能聽從我的建議,六國建立合縱聯盟。一心一意共同對付秦國,肯定就不再有秦國這個禍患了。所以敝國的趙王,派我作為使者向大王貢獻並非高明的計謀,並進呈已擬定明確的合縱盟約,現在全聽大王您的決斷了。

魏王說:“我確實孤陋寡聞,還從來沒有領教過如此高明的教誨。如今您奉趙王的旨意前來開導我,我謹以魏國參與合縱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