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語電影英譯策略的目的論視角(2 / 3)

(三)電影字幕的忠誠原則

由於地域和文化的差異,人們對譯文的評價標準不同,也會出現目的原則所要求的譯文的目的和原文作者的意思產生衝突,目的論翻譯原則選擇違背忠實性原則堅持目的論原則。文化差異和譯者的關係要遵循目的論翻譯理論的第三個原則——忠誠原則。該原則認為,譯者必須對譯文受眾負有使其能理解和把握電影字幕意思並服務於電影的責任,並向其說明翻譯的原因。除此之外,忠誠原則還強調譯文應該忠誠於文章本意,忠實於作者、尊重作者。因此,隻有兼顧作者和受眾的感受才能翻譯出好的字幕。

三、從目的論的視角分析電影《1942》

電影《1942》是官方中英文結合的字幕。下麵將通過《1942》中的字幕翻譯,從目的論視角看電影《1942》的字幕翻譯並舉例說明目的論理論在《1942》的字幕翻譯中如何促進交流、體現電影的美和情感。

(一)以目的語文化表達翻譯的策略

根據字幕的特點,字幕翻譯應體現清晰流暢、生動簡潔、通俗易懂、雅俗共賞,但由於地域文化造成的語言差異,在取舍內容形式時、處理文化信息時,兼顧保護影片原本的藝術類型及劇情人物特色及語言習慣和盡量考慮相對語國家民眾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習慣,並將大部分字幕翻譯用目的語受眾可接受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在翻譯字幕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尊重原文,準確理解原文意思,並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洞察目的語觀眾的審美期待,並按照其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翻譯,促進他們對電影的理解,在翻譯的時候就注意剔除文化壁壘。電影《1942》字幕翻譯從這個原則出發,做了很多精妙的翻譯。

原文:你這孩兒!

譯文:Don’t be foolish!

“你這孩兒”在影片中是指“老東家責怪栓柱不懂事”,假如采用直譯,會讓外國人費解。但從作者意思出發,尊重電影原文和情景,譯者不難發現,“你這孩兒”省略了後麵的句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呢!”,在翻譯的時候,要從目的論視角出發,結合電影中老財主的人物形象,將其翻譯成“Don’t be foolish!”屬於意譯。給外國人塑造出:你這孩子,這麼不開竅呢,這樣中國特色的語言思維,同時用英語用語習慣加以表達。這樣可以使外國人清晰獲取句子意思,也能更好掌握語言差異造成的文化意境,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將注意力放在影片畫麵上。

原文:什麼都沒有了,再走就喝西北風了。

譯文:All gone,we’ll starve if we keep going.

這是佃戶瞎鹿的妻子在逃荒離家的第三十一天沒有食物的時候無奈的表達。“西北風”在中國是形容沒飯吃的意思,英語裏沒有對應的詞彙。如果直譯:Nothing further,will drink the northwest wind.外國觀眾自然很難理解為這句話是瞎鹿妻子感歎沒有糧食了。影片字幕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根據目的語地方——西方人的思維模式采用意譯。

原文:別吵吵,別吵吵。

譯文:quiet.

這句話是在延津災民逃荒到洛陽時,被服廠老板買女人時,饑餓的女人們積極響應時,維護場麵的話。“別吵吵,別吵吵”是“別說話”的意思,在這裏,根據目的論翻譯理論裏的縮減策略,充分考慮外國人對這種場麵維持的語言表達,簡單翻譯為:quiet,符合英文觀眾對場景的把握及其用語規範。若是采用直譯則達不到情景的效果,顯得囉嗦而沒有氣勢,既體現不出漢語語調的表達作用,也沒有塑造出英語觀眾理解的忠於影片的字幕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