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語電影英譯策略的目的論視角(1 / 3)

華語電影英譯策略的目的論視角※

影視翻譯

作者:王瑛

[摘 要] 本文以電影《1942》字幕翻譯作為個案進行研究,試圖通過將目的論視角應用於電影字幕翻譯,為提高影視翻譯質量做應有的貢獻。電影是文化的載體,成為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播和表達方式,卻受製於語言差異,無法使受眾在聽覺和視覺上達到統一地體驗電影。本文將以此為契機,通過電影《1942》的字幕翻譯,從目的論視角作深刻剖析,為影視字幕的高質量翻譯掃清障礙,使中國電影更快更遠地走上國際舞台。

[關鍵詞] 目的論;字幕翻譯;翻譯策略;《1942》

※基金項目:本文係黑龍江省教育廳2012年底教改項目計劃(項目編號:JG2012010434)。

20世紀70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起源於德國,之後漢斯·弗米爾提出了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有結果的行為,而且,目的法則居於首位。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優秀的電影衝出國門,走向世界,語言障礙成為電影發展的阻礙,電影字幕的翻譯成為電影立足於國際的關鍵。如何做出高品質的翻譯,本文試從目的論視角對電影《1942》的字幕翻譯闡釋。

電影《1942》以其氣勢恢宏的畫麵、震撼人心的故事情節打動人心。電影溫故1942年河南災荒,日寇傷國,河南蝗災,遍地餓殍,以延津逃荒的村民為原型,以河南大災災民逃荒和國民軍政府的冷漠為兩條主線索,講述悲慘的逃荒故事。電影挖掘人性的本源,刺痛人內心最脆弱的神經,展示人麵對絕境,對生命的敬畏和至死不放棄的追求。影片收效甚好,之所以取得這麼好的效果,英文字幕的成功翻譯功不可沒。本文將以該片為例,從目的論的視角看電影《1942》的字幕翻譯。

一、電影字幕的翻譯特點

電影字幕是指在保留電影原聲的情況下,將源語翻譯為目的語疊加在電影屏幕下方的源語下麵。電影字幕因為屬於電影情景的一部分,應充分考慮文學等因素進行翻譯,才能滿足電影美感的需要。那麼電影字幕翻譯的特點主要有:

1.限製性。電影字幕的翻譯受時間的限製,字幕和源語的同時性,要讓觀眾既有時間看畫麵,又有時間讀字幕,才不會破壞電影的整體效果。翻譯要精準、簡練,讓觀眾容易明白。這是字幕受時間的影響。除此之外,字幕還受畫麵的限製,畫麵固定,那麼,字幕占多大的比例,既不破壞電影表達效果又能起到它的作用值得研究。

2.通俗性。電影字幕翻譯的通俗性是從電影廣大的、普通的、各個階層的受眾來講,作為大眾媒體的一種,電影字幕翻譯要通俗易懂。電影字幕翻譯要充分考慮市場接受能力和受眾的理解、接受能力,並結合電影中人物角色、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正確抓住作者意圖,盡量以簡單易理解的方式翻譯字幕,使觀眾能花更多時間在電影畫麵上而非研究字幕。

二、電影字幕的目的論翻譯理論。

20世紀70年代,功能派的點擊理論——翻譯目的論產生於德國,Hans Vermeer創立。在目的論的翻譯理論下,電影字幕翻譯應該遵循三個原則。

(一)電影字幕的翻譯目的原則

所有的翻譯活動都要在翻譯語言和情景時,以譯入語受眾容易接受的和其所期待的方式翻譯。在翻譯中,這一結果導向的翻譯行為使目的貫穿始終。在這裏,“目的”特指“譯文在譯人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Venuti:2001)由此翻譯者在具體的翻譯語境時首先要確定采取哪一種翻譯方法,意譯、直譯、還是二者結合。

(二)電影字幕的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

電影字幕的連貫性原則是為保障譯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堅持譯文的語言連貫。而電影字幕的忠實性原則是強調譯文必須和原文在語際上的連貫和一致。這與其他翻譯理論的忠實於原文所不同的是,目的論下的忠實性原則不但要把握譯文目的和理解原文,而且要保持譯文和原文的語際一致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