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與內涵:電影色彩的兩種審美向度
藝術學苑
作者:梁哲
[摘 要] 電影色彩的審美領域在創作者的豐富藝術構想與實踐中也得到了不斷的拓展。色彩在影片中既參與畫麵視覺風格特征的塑造,也是一種重要的內容元素,是影片內涵構建的重要語言。色彩的這種多元藝術功能對於影片藝術形象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包括了具體的表現形式,也涵蓋了具體的內容,兩者相互滲透、影響,從而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審美客體作用於觀眾的感官與心理認知層麵。本文從形式與內容兩個角度出發,探討了電影色彩在電影中的獨特審美特征。
[關鍵詞] 電影色彩;形式;內涵;審美特征
在現代電影創作中,色彩設計是實現影片審美價值的重要一環。影片色彩是生活中色彩的藝術升華。色彩即語言,色彩即思想,色彩即情緒,色彩即情感,色彩即節奏。總之,色彩必須成為表現思想主題、刻畫人物形象、創造情緒意境、構成影片風格的有力藝術手段。[1]色彩在影片中不但承擔著配合畫麵再現客觀現實的藝術功能,其更多的審美領域在電影創作者的豐富藝術構想與實踐中也得到了不斷的拓展。色彩在很多影片中都顯示出其相對獨立與鮮明的藝術形象,也成為許多電影藝術家創作個性與藝術理念的集中體現。色彩在影片中不但參與畫麵視覺風格特征的塑造,也是一種重要的內容元素,參與到影片內涵的構建當中。色彩的這種多元藝術功能對於影片藝術形象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包括了具體的表現形式,也涵蓋具體的內容,兩者相互滲透、影響,從而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審美客體作用於觀眾的感官與心理認知層麵。本文從形式與內涵兩個角度出發,探討了電影色彩在電影中的獨特審美特征。
一
從形式上看,電影色彩的審美特征首先體現在對影片自然、真實的視覺風格構建。這種真實不僅指生活的真實,更強調藝術上的真實。這是一部影片能為觀眾所接受,具有視覺魅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波蘭斯基的影片《鋼琴師》運用了樸素、真實的鏡頭語言,向觀眾講述了二戰時期猶太裔鋼琴家斯皮爾曼掙紮求生的故事。影片色彩簡單質樸,令人感受到濃鬱而真實的曆史氣息。導演通過黑白與彩色畫麵的切換實現了時空的轉換,將觀眾自然地帶入到那段過去的曆史時空當中。影片開始是斑駁的黑白畫麵,鏡頭聚焦在波蘭首都華沙的廣場上。攝像機以各種角度和景別展現了人們悠閑、寧靜的生活狀態。當切換至斯皮爾曼的鋼琴演播室時,畫麵轉為彩色,關於主人公的故事也正式開場。這種色彩的切換既幫助觀眾自然而然完成了時光跨越的心理過渡,也帶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此外,這部影片的創作者還通過同一場景的色彩變化,展現了在戰爭的陰影之下,一個城市逐漸由繁華蛻變為一片殘垣斷瓦的經過。導演在這裏利用環境色彩對建築進行了映襯與烘托。影片伊始的黑白色、德軍入侵後的青灰色以及戰爭結束時的白雪皚皚,使觀眾親眼見證了廣場中心的標誌性建築由完整到殘破的過程。這些色彩真實、自然,看不出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但事實上,它們都是藝術家精心選取與設置的結果,其背後潛含了濃鬱的藝術色彩,體現出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巧妙融合。
其次。色彩的形式美感還體現於其色彩選擇與表現上的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上。這種形式特點不但帶給觀眾以協調、豐富的視覺審美享受,也有利於影片畫麵形成統一、凝練的視覺風格,進而留給觀眾以個性化的深刻視覺印象。如,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在影片中,通常會運用一些主打色調,通過與自然光、自然景物之間的相互映襯而構成一幅幅具有濃鬱印象派意味的畫麵。《情書》的白色、《四月物語》的粉紅色、《夢旅人》的黑色等都賦予了影片以鮮明的視覺個性。主色調在不同色彩的搭配映照下,帶給觀眾以清晰醒目、和諧自然的形式美感。如,1995年的影片《情書》中,電影創作者以冬季為背景,白色為主色調。白色的雪地與散落的雪片、白色的群山、女孩子們白色的校服、白色的窗簾與白色的蜿蜒著的小路,構成了影片清新、純美、含蓄的視覺形象。當得知真相的博子站在丈夫遇難的大山前用力呐喊“你好嗎?我很好”時,白色的雪地與灰白色群山的遠景相互映襯,而陽光從畫麵左上方傾照而下,將幾抹白雲染成淡淡的、泛著光的粉色。這種光影的色彩搭配效果很好契合了影片情感氛圍的高潮,猶如畫卷一般定格在銀幕上,帶給觀眾難以忘懷的視覺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