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對客觀色彩的真實反映,是色彩表意的重要方麵。色彩對真實生活的還原,傳達出樸實的美感,吸引觀眾去認識、品味這種源自生活的、常常被忽視的樸素美。如霍建起執導的《那山、那人、那狗》,影片講述了作為退休山鄉郵政員的父親帶領接班的兒子重走那條翻山越嶺的郵路的故事。片中的色彩貼切自然,將湘西的迷人風光展示在觀眾眼前。影片開頭,兒子背著滿滿一大包郵件,準備出發。身後是青灰色的木質老房,灰黑的瓦頂,院子裏青石板的地麵,在接縫處已長出了細細的青苔。這是典型的湘西建築,竹子圍成的院牆,厚重的木板門掩映下,是一片綠意盎然。父子二人沿著狹窄的石頭窄巷向山裏進發,小巷中的石頭泛著青灰色的亮光,巷子兩邊的灰色磚牆,青苔已從牆根兒向上爬了有半米來高,顯然是氣候常年濕潤造成的。在灰蒙蒙的山色中,二人跨過石拱橋,沿著綠油油的稻田和原野中的土黃砂石路,向著遙遠的天際邁進。片中有一段大全景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侗族姑娘和父子倆在曲折的田間小路朝前走,畫麵滿眼是綠色,人和狗成了中間點綴的幾點,而縱橫交錯的小路將田塊分割,就像一幅巨幅的綠色地毯鋪展在天地之間。在這一路綠色的洗禮中,兒子繼承了父親的淳樸和敦厚,繼續著父親未竟的事業。樸實的色彩美麗而又迷人,在綠色的山野中,觀眾跟隨鏡頭的視角,心靈也受到了淨化。
最後,主觀渲染色彩營造出超現實的意境,可有效促進影片情節的展開。張藝謀執導的《英雄》中,通過對場景色彩基調的轉換,完成了對影片敘事的推進。張導對色彩的處理,完全超越了對客觀世界的簡單描摹的目的,色彩意象敘事和傳統美學風格使《英雄》在視覺上既絢麗多彩又精致典雅,它體現了張導對電影“影像本體”的重視。[4]片中以不同顏色代表不同人物的視角,比如秦王的視角就以藍色為基調。在秦王的視角中,長空甘願為無名創造刺秦的機會,在棋館一戰中故意輸給無名。而殘劍、飛雪也是抱著同樣的目的。而秦王幻想的無名、殘劍之戰,則在藍色的籠罩之下,充滿了飄逸與孤寂。湖麵如鏡麵般,藍天、白雲、亭台如虛幻般映襯在水麵上。殘劍和無名如翩翩驚鴻在水麵上掠過,刀光劍影倒映在水裏,二人的打鬥因殘劍的主動放棄而結束。藍色代表著冷靜、沉著,同時作為一種冷色,它還代表著孤寂。孤傲的秦王分析著無名、殘劍、飛雪、長空等人的真實故事,主觀渲染的顏色將秦王視角的敘事有效地分離出來,也令觀眾對敘事的發展更加清晰。
綜上,色彩在電影中既有形式美,又有內涵美。形式美帶給觀眾巨大的視覺衝擊,使觀眾沉浸在色彩所編織的時空中,享受觀影的視覺快感。內涵美創造優美的色彩意境,使觀眾品味到影片的文化內涵。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了電影審美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挖掘色彩在形式與內涵上的深度,可使影片不僅看起來優美動人,回味起來也是意境雋永。
[參考文獻]
[1] 林洪桐.銀幕技巧與手段[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
[2] 侯賀英,麼會玉.淺析電影《黑天鵝》中色彩的變幻與流動[J].電影文學,2011(17).
[3] 徐恩玉.電影色彩語言的表意功能與藝術特征[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8.
[4] 蘇美妮.從《紅高粱》到《英雄》——論張藝謀文化電影的俗雅之變[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作者簡介] 梁哲(1981— ),男,河南洛陽人,碩士,鄭州輕工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平麵廣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