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流動性是電影色彩表現形式區別於其他藝術的最典型特征。流動構成了色彩的節奏與變幻性審美特色。一方麵,色彩的流動性特征能夠帶給畫麵以節奏感,令觀眾清晰地體驗到電影時空的流轉。影片《諾丁山》中的色彩蒙太奇,使主人公在不到一首歌的時間中,走過了四季輪回。主人公走過的街道兩旁不斷出現各種忙碌的人們,色彩從明媚翠綠、繽紛多姿,到蕭瑟單調、白雪皚皚。隨著主人公的腳步再次回到初始的麵貌。這種色彩的變化是一種常見的時空扭曲藝術手法,造成了影像時空飛速轉變的動態感與夢幻意境。另一方麵,色彩的運動變幻也可以完成主觀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切換。如影片《黑天鵝》通過色彩的變換表現了女主人公妮娜在真實與環境之間的困惑與掙紮,表現了現實的自我與潛在的另一個自我的交替隱現。妮娜練舞時穿的上衣從白色變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由粉色變成了灰色。服下致幻藥物後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徹底變成了深灰色,[2]表明了其另一個自我的逐漸蘇醒與顯現。
可見,色彩在影片中的表現形式是極其豐富和富於變化的。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決定觀眾視覺審美體驗的質量,形成電影畫麵的視覺風格與藝術特色。此外,色彩對電影具體內涵的構建與完善也起著關鍵性作用。色彩的這一審美特征既可以視作其基本的美學功能,也可看作是其審美表現力的深化。
二
色彩在影片中不僅能使觀眾產生感官愉悅,而且具有其內容性。這對於詮釋影片內涵、推動影片情節展開等都是重要的。在現代電影藝術中,色彩首先是單幅畫麵的色彩呈現,通過對畫麵進行組接形成場景色彩,再由場景結構出具有統一和諧的色彩基調的影片。[3]色彩在影片中的表意作用,不僅體現在對客觀色彩的真實反映,從而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對色彩進行主觀渲染,可營造出超現實的意境,從而促進影片情節的展開。
首先,色彩可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貫穿影片的色彩基調,可確立影片敘事的風格。色彩有冷色和暖色的區別,不同的色彩給人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如紅色使人產生昂揚的激情,而藍色使人沉靜。一部影片總的色彩基調,就是長時間作用於觀眾的片中色彩,使觀眾處於受色調影響的觀影狀態。由此可直接影響觀眾的觀感,也對影片的敘事風格起到奠定的作用。以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為例,影片講述了周慕雲和蘇麗珍婚外戀的曖昧故事。片中整體以灰暗色調為主,且夜晚和室內的環境居多,就算是在白天的室外,通常也沒有明亮的光線。觀眾觀看影片時,其感覺就如片中對白——“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來欣賞影像,片中那帶有幾分落寞、幾分憂傷的曖昧情調,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觀眾。整體灰暗的色調也令影片中豔麗的色彩更加動人,而這繽紛的色彩正是來自於女主角蘇麗珍的花色旗袍。影片從某種意義上成了蘇麗珍的旗袍秀,她輕移舞步,曼妙身姿,搖曳的姿態配合不同色彩的旗袍,更加惹人憐愛。片中的一段經典鏡頭,蘇麗珍被雨隔在回家小巷的屋簷下,周慕雲頂著雨跑回去給她取傘,蘇麗珍既不肯與他一起打傘走,也不肯拿著傘先走,就這樣,兩人在雨中的屋簷下相對。昏暗的光線,路燈發光的燈絲都清晰可見,兩人的氣氛有些尷尬,周慕雲終於鼓起勇氣表白了心中對蘇麗珍的愛,但二人的結局仍是無奈放手。片中灰暗的色彩基調無疑為影片曖昧風格的確立起到了決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