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電影海報設計中的時空意象(1 / 3)

論電影海報設計中的時空意象

藝術學苑

作者:張兵

[摘 要] 電影海報是電影藝術在審美鑒賞過程中最先與觀眾見麵的形式和媒介之一,它是電影上映前的先導,不僅起到了傳遞電影的基本信息和商業宣傳的目的,更體現了海報設計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所具備的文化價值。電影通過動態影像的時空轉換來詮釋主題,而電影海報雖然形式上是靜止的,但平麵化的視覺語言所體現出的“時空意象”更能給觀者無限的體驗空間。本文通過對《1942》電影海報所體現出的時空意象,來分析優秀的電影海報應該是超越其本身的功能屬性。

[關鍵詞] 《1942》;黑白符號;形式語言;時空轉換;意象構成

電影海報作為設計藝術和電影藝術的重要創作形式及媒介之一,既要滿足電影宣傳的商業需求,又要體現海報所特有的藝術特征,綜合影像、圖形、色彩、構成等形式和手段,最終在形式上形成超越,達到一種高度的藝術心靈涵養所至的藝術境界。電影海報設計大體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傳遞電影信息為主要目的,基本上以電影演員和主題場景作為海報的主要元素,通過“明星效應”,以寫實手法給人們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受,使其有一種親眼所見的視覺效果,產生一種潛意識中的可信度。[1]另一種則是超越電影本身的形式語言,不以電影角色及場景為主要設計元素,而是以獨立圖形構成的意象形態詮釋更深層次的主題,總而言之,通過意象形態打動人們的情感是電影海報最為顯著的美學特征。“意象”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領域中有著不同的解釋,電影海報設計中的“意象”是指被情感參與後的再造形態,其構建是以審美主體的情感和思維為導線,通過色彩、影像元素構成的“時空轉換”讓觀者再次體味著作品的內涵。

電影《1942》以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時,發生在中國河南的“大饑荒”為故事背景,通過主人公“走”與“回”的時空轉換,體現出生命本體的掙紮和苦痛、希冀與憤怒,是對近代中華民族心路曆程的再度反思。《1942》的電影海報,無論是黑白影像構成的視覺和心理空間,還是黑白木刻所體現出的藝術特征及構成的時代符號,其色彩意象與時空意象都給觀者帶來了強烈的視覺震撼,以獨特的設計視角和視覺語言,超越了電影海報本身的商業價值,體現著海報藝術的文化特征和美學意義,同時以“無界”的觀念淡化了藝術形態之間的界限。

一、黑白意象

“黑與白”雖然在色彩學中被稱為“無彩色”,但它卻蘊含在一切色彩的變化之中,而其本身所產生的變化甚至超越了其他色彩而被賦予更多的內涵和象征意義。“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①老子的《道德經》中將“黑與白”幻化成兩種行為,在相互影響、相互轉換的過程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借助色彩意象闡述了“黑與白”雖處於對立的狀態,但在“道”的體係下是可以轉化和融合的,這也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繪畫體係中,“黑與白”的表現力遠遠超越其客觀存在的狀態,中國畫以黑白為主要的色彩語言,“黑”即墨,而“白”則是紙,所以中國畫非常講究“留白”,當白紙上落下墨色,白色的紙就脫離了材料的表征,成為畫麵中的色彩,繼而成為繪畫中的主體。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曾言:“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便是將“黑白”的表象形態注入創作主體的情感後形成意象形態的精辟總結。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層麵上的“黑與白”,是指構成設計元素間的客觀關係,再通過這種關係讓觀者感受其內在所要傳遞的情感。2012年6月,電影《1942》發布了兩幅前導海報,從藝術語言和創作手段上雖然具有明顯的差異,一種是通過黑白影像的方式,一種則是采用了黑白木刻版畫的形式,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是以“黑與白”為主體語言來進行考量和設計的。攝影術在發明的時候即是以黑白影像呈現的,隨著彩色攝影技術的發明,好像色彩單一的黑白影像被人們逐漸淡忘,但作為一個特定時期的文化與藝術語言,黑白所呈現的複古思潮和情感卻成為人們的鍾愛,人們從中不僅感受到曆史積澱所傳遞出的回憶與想象,更能夠感受黑白變化所帶來的豐富內涵。“黑與白”是變化的,這種變化源自觀者感受作品後產生的一種心理暗示抑或是心理衝動,在不斷的變化中尋找著一種平衡,這是相對而不是絕對,“黑與白”是一個隨時、隨地、隨性的變化著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