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電影中通過音樂表現出來,在小埃文的身上體現的是愛的信仰,同時也代表了愛的召喚與愛的傳遞。為什麼是小埃文找到了父母,而非是父母找到了埃文,這樣一種追尋模式可謂是導演的匠心獨運。在愛的追尋之旅中,萊拉和路易斯是兩個出色的青年音樂家,但是同樣是作為尋愛的青年男女,他們緣起於音樂,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而相遇、相知、相愛,像兩隻尋愛的瓶中信在茫茫跨越千山萬水相遇,但是卻是碰撞在一起後就被海水又衝開,各自又向遠方飄去。在這部電影中,愛是一種召喚與回應模式,並在這個模式中形成傳遞的感染力量。而作為埃文父母的萊拉和路易斯始終是被動的接受者,兩個人出現的狀態始終是不知情被蒙蔽的狀態,他們在相遇之初,毫不知曉對方,同樣是音樂家卻是在音樂先一步相遇才促使兩個人相遇,而兩個人的相遇是受到音樂與愛情的雙重召喚,兩個人也分別以音樂和愛情回應。於是,兩個人的分離再一次出現了錯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分離,看似毫無再次相遇的可能。而小埃文的出現,則代表了再一次以生命體出現的音樂與愛情的雙重召喚模式,埃文最初出現便發出了持續的召喚,不管父母在哪裏,不管前路有多遠,埃文都會堅持尋找他們。這次的呼喚同樣意味著發出者是埃文,而萊拉和路易斯再次作為被呼喚的對象,同樣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埃文的努力終於獲得了報償,三人在音樂和愛的感召下重逢在同一片月光下,埃文的呼喚獲得了回應,召喚與反應的環形模式畫上了完滿的句點。
四、結 語
電影《八月迷情》為觀眾呈現了音樂的盛宴,在多種音樂形式的交相呼應下帶領觀眾先後走進古典與現代的音樂的完美結合,通過兩種充滿巨大反差的音樂的完美結合暗示了兩位即將出場主人公的心靈相契,接下來帶領觀眾領略愛情的浪漫時刻。導演避開了兩個主人公分離的痛苦,在哀而不傷中為我們保留對愛的另一份期待。小主人公埃文作為電影的核心人物,同時是愛的結晶也是他們音樂精神的傳遞,影片為觀眾展現了埃文的童真世界,一個充滿音樂、愛與希望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因為愛,因為對愛的相信他創造了愛的奇跡,使得原本不再有可能相聚的三人,在音樂的世界中團聚。影片上映後收獲了觀眾如潮的好評,但是也受到了電影評論家的尖銳批評,原因都在於一點就是影片所創造的世界,這個充滿了信與愛由音樂組成的世界,這是一個近乎於童話般的世界。[4]然而,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是不是還要為夢想保留一個溫暖的所在,相信大多數觀眾還是會給出肯定的答案,而這也是電影因需要而存在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亞裏士多德.詩學[M].陳忠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 [挪威]彼得·拉森.電影音樂[M].聶新蘭,王文斌,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3] 劉楠.《八月迷情》中的聲畫結合方式鑒賞[J].新聞世界,2010(03).
[4] 陳婷婷.藝術人生——觀《八月迷情》有感[J].東方藝術,2008(12).
[作者簡介] 張天慧(1978— ),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衡陽師範學院音樂係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