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迷情》:用音樂演繹的尋愛之旅
藝術學苑
作者:張天慧
[摘 要] 《八月迷情》(August Rush)這部上映於2007年的電影,無論是從導演到製片,還是從主題音樂到配樂都集結了好萊塢頂尖的音樂製作團隊,可以稱得上是為音樂而創作的電影。該片將音樂話語與電影話語結合,在這部有關音樂的電影中融入了對人類生存的情感要素的多重思考,三位主人公代表了不同的音樂形式,同時也代表了創作者對音樂與人類之愛不同層麵的思考與表達,而本文就是力圖揭示其中的深層情感內涵。
[關鍵詞] 音樂;愛情;親情;追尋;重逢
《八月迷情》這部上映於2007年的電影,無論是從導演到製片,還是從主題音樂到配樂都集結了好萊塢頂尖的音樂製作團隊,可以稱得上是為音樂而創作的電影。影片講述了年輕的大提琴手萊拉與搖滾歌手路易斯偶然相遇並相愛,兩人度過浪漫的一夜後相約再見卻遭到萊拉父親的阻撓,萊拉父親強行將萊拉帶到下一個演出地。毫不知情、苦等戀人無果的路易斯黯然神傷。萊拉懷有路易斯的孩子卻在車禍後被父親告知孩子已死,萊拉悲痛異常,卻不知孩子已經被父親遺棄到孤兒院。這個棄嬰在孤兒院中12年後成為具有非凡音樂天賦的人,出於對自然之聲的熱愛與對父母尚在的信念,他踏上了尋親的音樂之旅,並最終在名為“八月迷情”(August Rush)的音樂會上三個人相遇。在這部有關音樂的電影中融入了對人類生存的情感要素的多重思考,三位主人公代表了不同的音樂形式,同時也代表了創作者對音樂與人類之愛不同層麵的思考與表達,導演力圖為觀眾營造一個屬於音樂同時也屬於愛的美好世界,在悠揚的音樂聲中伴隨主人公踏上尋愛之旅。
一、愛情之樂的不和諧中的和諧
影片中兩個年輕的天才音樂家,一個是古典樂的代表大提琴手萊拉,另一個是流行音樂的代表搖滾歌手路易斯,這對代表著南轅北轍的音樂形式的兩個人,在月夜下在愛爾蘭風笛的指引下,在音樂的星空下,兩個人相遇並相愛。然而在兩個人相遇之前,是兩種反差巨大的音樂的相遇,導演為觀眾安排了一場同時間卻不同空間下的兩種不同音樂的對話,當萊拉的大提琴在莊嚴禮堂中悠揚拉響時,世界仿佛安靜下來唯有屏息聆聽。而在同一個城市的喧囂鼎沸的酒吧中,路易斯的搖滾樂隊正在熱情四射地演出,激起觀眾瘋狂的響應。交響和搖滾,在影片中相遇了,它們被導演完美地拚貼起來,在寂靜中喧囂或是在喧囂中寂靜,深情與奔放,內斂與宣泄,兩種不同聽覺感受被同時交錯呈現,無論是殿堂也好,還是廣場也好,兩種音樂都帶給聽眾迷狂的沉醉,完美的拚貼讓觀眾領略到山呼海嘯般撲麵而來的激蕩,這是一種可以滲透到身心深處的滌蕩,一種超越音樂本身的自我釋放而最終要達到的靈魂淨化,這是亞裏士多德對藝術提出的“心靈淨化說”(Katharsis),也是兩種音樂形式都追求的,但是在這種反差巨大的拚貼下,形成奇妙的催化作用,讓觀眾更容易更真切地領略音樂的深邃的魅力。[1]
當演出結束後,萊拉在寂靜的月夜中被一段安靜的吉他聲所吸引,在酒吧的屋頂,兩個人像兩隻尋愛的瓶中信,跨越茫茫人海,不同音樂形式的阻隔,在浪漫與靜謐的音樂聲中相逢,音樂是心靈的指引,也是兩個人的共同語言,音樂作為兩個人的熱愛對象,但同時也在熱烈回應兩個人。音樂作為一種召喚,一種對愛的召喚,讓兩個人相遇。[2]在影片中兩個人的相處時間非常短暫,隻有短短一夜的時間,導演並沒有直接表現兩個人如何心靈相通,如何交換彼此對音樂對愛的感受,而是將鏡頭拉向遠處,在酒吧外麵的街角處有個吹愛爾蘭風笛的街頭藝人,在月夜中悠長綿綿的風笛代替了兩個人的呢喃傾訴,代替兩個人的纏綿情思。在浪漫之夜過後,兩個人都感到了對方就是自己要尋找的心靈契合之人,兩個人約定再次見麵。在這部充滿音樂氣息的電影中,可以說兩個人的相遇雖然短暫卻演盡了人生最華美的樂章,但是,人生的奏鳴曲中總是跌宕起伏,分離對於兩個剛剛相遇、相知並相愛的兩個人來說是殘酷的,誠如哈代所說“人生就是由一雙瞎子的手盲目編織的”,這種殘酷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生的真相。迫於外力不得不分離的兩個人,在音樂之路上也經曆了挫折重重。這兩個在音樂領域完全不能相逢的兩個人呢,在分離之後的人生與音樂軌道上更顯得無法相交,然而,他們卻在音樂世界中開始了另一段屬於兩個人的緣分,那就是他們的兒子——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