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嘎達梅林》音樂探析
藝術學苑
作者:李穎
[摘 要] 電影是一門將視聽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電影音樂是視覺與聽覺的承載者,在電影中作用非凡。2002年《嘎達梅林》上映後,其電影音樂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獲得了最佳電影音樂提名獎。影片中的配樂以蒙古族的傳統音樂作為素材,將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古典音樂與電子音樂巧妙地融入在一起,用這種獨具特色的配器手法來表現電影音樂的民族風格,在影片中,其音樂形態是采取以主題音樂的貫穿、發展與變奏的形式與劇情的發展相互呼應及整部影片的貫穿。
[關鍵詞] 《嘎達梅林》;電影音樂;民族音樂
電影音樂是一門新興的藝術,除了有音樂的一般共性,同時又有屬於自己的特征。電影音樂與一般音樂相比,其富有重要的視覺感,它能夠烘托影片氣氛,表現人物內心等功能。在觀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被影片中的音樂所吸引,在觀後其旋律還縈繞在耳邊。電影音樂的主要意義就在於其能夠對影片本身給予支持與詮釋,隻要可以完成這項任務,它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1]
《嘎達梅林》是一部民族英雄史詩性的影片。影片中嘎達梅林為了族人的自由與幸福的生活,帶領牧民反抗官府割讓草原,英勇無畏地進行起義,保衛自己的家園。影片中的配樂以蒙古族的傳統音樂作為素材,將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古典音樂與電子音樂巧妙地融入在一起,用這種獨具特色的配器手法來表現電影音樂的民族風格,在影片中,其音樂形態是采取以主題音樂的貫穿、發展與變奏的形式與劇情的發展相互呼應及整部影片的貫穿。觀眾在音樂中可以體會到草原英雄的雄心壯誌與水清草嫩牛羊肥的蒙古草原氣息,[2]可以說《嘎達梅林》是一部可以聽的電影。
一、影片《嘎達梅林》中的主題音樂
(一)《嘎達梅林》的主題音樂
影片音樂運用了雙主題的框架型結構,以主題音樂貫穿整部影片,完美展現了嘎達的經曆與情感線索。[3]這個音樂主題采用了傳統的《嘎達梅林》民歌旋律,共有兩個主題,一個是表現嘎達的氣吞山河的英雄主題,再一個是表現嘎達與牡丹的愛情的舒緩優美的愛情主題。
電影音樂中的主題音樂能夠使觀眾進入到特定的曆史情節中。主題音樂發揮著極大的貫穿與發展作用,它可以在影片中反複地進行,把整部電影的故事銜接起來。影片中的音樂由民族音樂與西洋管弦樂相結合,體現了民族風格特征。其中以弦樂組為基礎,再以鋼管樂器來渲染氣氛,刻畫嘎達的形象,以蒙古族特有的馬頭琴來烘托劇情。嘎達梅林主題豪放、悲壯,惟妙惟肖地體現出嘎達的性格與命運。
主題音樂第一次出現在影片開頭。這節音樂是以蒙古族古舊的樂器抄兀兒演奏的,這讓觀眾首先聽到的是一個古老悠遠的民歌。《嘎達梅林》使用了字幕音樂,其為整部影片營造了一種廣博、淒涼的氣氛。隨著字幕的呈現,主題音樂的前奏隨之響起,之後就是抄兀兒奏出古樸、淒涼、的主題音樂,昭示了《嘎達梅林》的淒慘結局。之後畫麵出現了蔚藍色的天空、朵朵白雲、遼闊的大草原,在喇嘛塔下有位老人拉著抄兀兒。此時的音樂是用民歌的完整曲調的原形進行與之配合,抄兀兒憑借其單音色的魅力起到了推助的作用。低沉悲憤的主題在片頭響起,具有概括整部影片劇情的作用。在這個完整的民歌原形旋律之後,運用了馬頭琴和弦樂從第五小節開始反複。影片的序曲可以讓觀眾預先了解對影片的主題音樂,提高了影片的欣賞效果。
小牡丹與小嘎達分別的情景,在離別的時候,小牡丹問小嘎達的理想,小嘎達回答以後要當嘎達梅林。這時馬頭琴拉出了主歌部分的旋律,弦樂組予以襯托。神聖的喇嘛嗒屹立在無垠的大草原上,在喇嘛塔下拉琴的老人與前行的蒙古牛車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麵,這時配以馬頭琴的悠揚、宏廣的主題音樂。20年以後,當年的小嘎達已經長大,他在喇嘛塔下練習摔跤,巴特珥找到嘎達要他參加那達慕。這部分情節依舊是以老人拉琴的畫麵展開,這時的主題音樂與老人都對故事情節起到了銜接的作用,與之前主題音樂一樣,猶如在敘述著這位英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