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主題音樂的最後一次出現是在牡丹帶著孩子成功渡河,高舉紅綢的騎馬場景中。畫麵來回穿梭於牡丹與嘎達梅林之間,最後畫麵定格在牡丹的臉部。主題音樂在此處給予了兩遍重複,第一次重複與嘎達和牡丹再次重複出現時相同,第二次重複與嘎達和牡丹奔馳在大草原上出現時相同。這三個場景都有紅綢的出現,從此處我們可以看出紅綢是嘎達與牡丹愛情體現的象征。
嘎達與牡丹的愛情主題音樂在《嘎達梅林》中共運用了10次。在整部故事推進的進行中,主題音樂持續在多個情節點上強化了嘎達與牡丹的內在氣質,豐富了兩人的形象與藝術感染力。
二、《嘎達梅林》場景音樂與背景音樂
(一)《嘎達梅林》的場景音樂
場景音樂可以烘托影片的特定氛圍與情緒色彩,在《嘎達梅林》中有多個情節完美運用了場景音樂,場景音樂將管弦樂與大量的電子音樂相結合,並配合了銅管樂。
摔跤、賽馬時的場景音樂,在部分場景音樂中運用到了電子音樂,在博克手們摔跤時運用的是合成器,當嘎達與巴特珥摔跤時運用了極具魄力的銅管樂器,營造了嘎達與巴特珥的對決的戲劇性情境與緊張的氣氛。在賽馬比賽的同時以小軍鼓奏出了模仿馬蹄的聲音,長號奏出呼籲性旋律,以弦樂進行補充,為草原賽馬爭芳奪豔的雄偉場麵予以襯托。
起義時的場景音樂,束手無策的百姓們在嘎達梅林的呼籲下決定起義。此部分的場景音樂是由影片主題音樂發展創作。在決戰的場景中,場景音樂運用了電子音樂,在開始戰鬥之前的對陣場景中,最開始沒有出現音樂,寂靜的畫麵給出了非常緊張的氣氛,這時的“音樂”用過音樂,之後奏出了主題變奏旋律,在軍閥的騎兵在畫麵出現時,非常巧妙奏出了反麵角色的音樂。這部分的場景音樂營造出了在戰鬥時的緊張氣氛與族人們英勇無畏的戰鬥場景。
火燒時的場景音樂,官軍使用大炮對嘎達梅林的隊伍進行攻擊,在拉琴老人的提示下,“草原上的草不僅可以喂養牛羊,也可以化為熊熊的烈火”。嘎達梅林的隊伍用為攻燒死了官軍的炮隊。音樂在官軍發現事情不妙時忽然奏響,音樂中充滿了激烈、鬥爭的氣氛,襯托出了用大火圍攻敵人時火光衝天的場麵。
(二)《嘎達梅林》中的背景音樂
電影《嘎達梅林》中的背景音樂不僅強調了環境的真實性,還豐富了環境的含義,並且通過以假定的真實來表現藝術。在那達慕會上,牡丹與夥伴們一起跳頂碗舞,借助於舞蹈的表演體現了牡丹多才多藝、才華出眾的形象,這部分的背景音樂使用了音畫同步的形式,來體現節日歡快的氣氛。舞曲的製作是合成的電腦音樂,整體感覺親切、喜悅與熱情,襯托出載歌載舞的節日氣氛,同時蒙古族風格的舞蹈得以完美的展現。
三、結 語
《嘎達梅林》的音樂中運用了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並使用了蒙古族傳統的音樂素材和樂器,體現了濃鬱的民族音樂風格,賦予了《嘎達梅林》鮮活的民族氣息。同時憑借其獨特卓越的配器、委婉動聽的旋律,《嘎達梅林》音樂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魅力。[4]
[參考文獻]
[1] 彭俐.導演馮小寧訪談:《嘎達梅林》不了情[OL].北京晚報.
[2] 博特樂圖.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153.
[3] 吳曉鈴.一部用耳朵聽的電影——三寶解讀《嘎達梅林》[OL].
[4] 趙燕.從配器的角度看電影《嘎達梅林》的音樂[J].大舞台,2010(03).
[作者簡介] 李穎(1980— ),女,河南安陽人,碩士,內江師範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合唱與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