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嘎達梅林》音樂探析(2 / 3)

王爺與軍閥勾結,要把地賣給日本人,族人們被強行驅逐出賴以為生的家園,伴隨著老額吉悲傷怨恨的哭聲響起了悲涼的主題音樂。在這個情節中,主題音樂被重複了4次。當嘎達梅林見到無數的百姓即將流離失所,斷然去找王爺,這個時候隨著馬蹄聲,音樂開始轉為急促,體現了嘎達梅林十萬火急的心情,小號與長號吹奏出了嘎達梅林的內心的震蕩與讓人擔心的局麵。第二次重複是以馬頭琴奏出了完整的旋律來配合官軍廝殺不願離開草原的百姓的場景。第三次重複是在嘎達梅林被王爺撤職的情景,這次僅選取了主題的動機部分,以馬頭琴賦予了嘎達梅林悲傷的色彩。第四次重複是運用弦樂器奏出的沉重的韻律,來表達嘎達梅林為不能生活在草場的族人們擔心的心情。

蒼勁、低沉的結束曲不僅概括了整部影片的劇情,而且引發出了影片的情緒,使劇情的藝術內涵表達得到延伸。《嘎達梅林》的主題音樂在影片中反複呈現,一共運用了16次。主題音樂是以民歌《嘎達梅林》的旋律進行不同的變形、變奏等手法,對嘎達的性格、情感與起義給予呼應。

(二)愛情的主題音樂

愛情主題是對嘎達梅林主題的補充與延伸。愛情主題在劇情發展中展現,多次在沒有對話的情景中呈現,作用非凡。這個主題隻出現在嘎達與牡丹的戲中,是一個十分優美、抒懷的四分之四拍旋律,富有濃鬱的抒情特性。

童年時代的小嘎達在草原上練習摔跤的時候,巴特珥與其他朋友嘲笑小嘎達,小牡丹鼓舞小嘎達的場景,第一次出現了愛情主題音樂。弦樂隊首先演奏愛情主題,之後由竹笛進行反複,旋律婉轉、如夢如幻。竹笛的清脆音色與小牡丹一同呈現,巧妙襯托了牡丹的伶俐。

奉命到外地辦事的嘎達回到了草原,他連忙跑去喇嘛塔,看到了牡丹為他留下的紅綢子,之後嘎達去找牡丹,當牡丹再次與嘎達相見時淚如雨下。小提琴奏出了婉轉、抒情的愛情主題旋律。大提琴與中提琴共同配合,襯托著嘎達與牡丹相見時,從走到跑的腳步節奏,與此同時也表達了嘎達與牡丹內心情緒。當嘎達與牡丹“會合”時,音樂猛然停止。

嘎達梅林與牡丹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策馬奔騰,愛情的主題曲響起,這是影片中出現時間最長的一次,共反複了5次,也是在影片中發揮空間最大的一次。主要用到了竹笛、小提琴、大提琴、豎琴等樂器,成功地襯托出兩人的甜蜜時光。悄然而出的竹笛聲表達了嘎達梅林的內心世界和兩個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這部分音樂的配器手法十分簡單,在這個情節中,沒有出現語言,因此對於影片來講,音樂發揮了表達情感的重要作用。第二次重複是將竹笛與管弦樂的結合,使影片更具民族風情,隨著抒情的音樂,影片畫麵逐漸放緩,使整個畫麵的感染力得以提升。緊跟著第三次重複是定音鼓和豎琴奏出,然後小提琴從第五小節切入給予重複。第四次也是由竹笛與弦樂進行重複。幾年以後,嘎達和他的女兒天吉良在草地上嬉鬧,出現了第五次的重複,這部分與第一次出現相同。

官軍抓了一些孩子,其中包括嘎達的女兒天吉良,她被捆綁在騎馬者的後背,其他的孩子被拖在了馬後。嘎達不能攻擊敵人,為了這些孩子,他放下武器向王爺請求饒恕。牡丹為了救大家,留著眼淚悲痛欲絕地向自己的女兒天吉良扣動了扳機,這一聲槍響,把《嘎達梅林》推向了一個高潮,震撼了所有觀眾的心,同時也體現了牡丹不屈服於命運,勇於與惡勢力鬥爭的性格。牡丹慢慢地把槍舉起,自言自語說:“我的男人不能跪著死!”這個場景中,愛情主題音樂隨之響起,以小提琴來主奏,豎琴作伴奏織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