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影片《天空之城》中,當天空之城逐漸崩塌,影片主題曲The collapse of laputa為影片注入了濃鬱的悲涼情緒。童聲哼唱在寂靜中回蕩,和聲在背後此起彼伏追隨著。主旋律中的悲傷在這裏被完完全全地流露出來,無論是蒼茫的天空、被天空之城遮蔽了的太陽還是注視著他們的希塔和帕蘇,無一不散發出了一種悲涼,以此從人們內心深處撤拽出了另一種逝去的憂傷——它是天空之城的逝去,它是家鄉的逝去,它是文明的逝去。[1]觀眾從音樂裏感受到的哀傷情緒是建立在大量的前情鋪墊之上的。因此,在天空之城崩塌的這一刻,音樂裏沒有極度的悲傷與歇斯底裏,而表現為一種平靜的淒美,是對經曆了種種喜悅、悲哀與無奈之後,所獲得的從容和淡淡感傷的詮釋。《放牛班的春天》送別場景中所具有的情緒感染力是建立在馬修與學生之間所建立的深厚師生情誼的基礎上,而觀眾正是這一過程的見證者。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觀眾的情感經曆了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因此,配樂的作用與其說是調動情緒,不如說是為觀眾情感暗流的釋放提供了一種實現路徑。前情的大量鋪墊使觀眾在配樂響起時,所有的情感噴薄而發,既強烈,又自然。此外,在影片尾聲,
可見,電影配樂對於影片的抒情有著獨特的優勢,創作者需要掌握好的是隨著影片敘事展開,觀眾的情感狀態與具體走向,以便在恰當的時間點與恰當的場合上,將音樂適時地融彙到影像當中去。此外,還需要具體把握具體曲風、旋律與配器的安排,使其能夠將音樂的審美表現力發揮得更加完善與盡致。在影片《海上鋼琴師》中表現麥克斯對1900的回憶時的感傷情緒時是以小號演繹為藍調風格的主題曲;在展現1900內心的愛戀情懷時,是由鋼琴彈奏的一曲《愛的旋律》溫柔、真誠而質樸;影片結尾烘托主人公1900的人格品質時,主題曲則變化為恢弘壯觀的交響樂形式,猶如對主人公一生的總結,觀眾的情感體驗也在這種全景式的抒情當中被推向高潮。
二
電影音樂在情感傳達方麵具有獨特的優勢,表達方式也有其專屬的特點。首先,在一部電影中,音樂的抒情審美效應難以獨自完成,其帶給觀眾的審美體驗必須結合具體的場景、人物對白以及情節的起承轉合等。這些元素參與影片的情感表現能夠幫助配樂更好地實現其抒情作用。這是電影配樂抒發情感的最根本特征。因為一部影片真正打動人心的內核總是要訴諸敘事。配樂雖然能夠迅速地激起觀眾的情感波動,但觀眾的感動源泉仍是故事而非音樂。陳凱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是以音樂詮釋和抒發情感的經典影片。電影在展示酷愛音樂的劉小春曲折而動人的音樂之路中,向觀眾展現了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複雜情感。感人的故事與動人的旋律帶給觀眾以深刻難忘的情感體驗。影片的最後,得知自己身世的小春趕到火車站尋找父親。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以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為背景音樂。畫麵在小春尋找父親與父親當年撿到繈褓中的小春之間切換,同一個車站,不同的時間被音樂串接起來,影片也進入了最後的高潮階段。當略帶傷感的第二樂章漸入尾聲後,畫麵則在小春拉琴的特寫與音樂廳的比賽現場之間進行切換,樂聲也逐漸趨強。第三樂章以活潑的快板、回旋奏鳴的旋律帶給觀眾一種歡快與激昂感。放棄比賽的小春在車站為父親全情投入地拉奏,將自己所有的情感傾注在琴弦當中,將影片的抒情氛圍推向高潮,同時也帶給觀眾以強烈的情感衝擊和心靈震撼。可見,配樂情感審美效果的實現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畫麵與情節基礎上,建立在感人的故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