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表情:解讀電影配樂的情感訴說
藝術學苑
作者:郎月鈴
[摘 要] 電影是否能夠“以情動人”是其藝術表現力的重要體現,也是配樂所承擔的重要美學功能。影片對人物的不同命運,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對複雜的人性的刻畫與展示,獲得了觀眾精神上的理解與情感上的共鳴。在畫麵的映照與闡釋之下,配樂獲得了純音樂所無法表達出的具體情感與內涵,也使整部影片的情感氛圍變得濃墨重彩,帶給觀眾豐富的審美體驗。本文從獨特的語言優勢與表現特點兩方麵,探討了音樂在影片中的情感表達。
[關鍵詞] 電影配樂;情感表達;語言優勢,表現特點
電影藝術在音樂與畫麵這兩種不同語言形式之間建立了某種互通性,從而使其藝術形象更加完整與豐滿。作為訴諸視覺和聽覺的藝術,觀影者解讀過程的開啟與審美經驗的重建都有賴於影片是否具有足夠的藝術表現力。而一部電影是否能夠“以情動人”是這種表現力的重要體現和基礎性條件,這也是電影音樂所承擔的重要美學功能之一。雖然很多時候,音樂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是不需要條件的,是源自於人們對音樂的天然感受力。但一旦音樂與畫麵結合起來,其在抒情方麵的審美效應往往會得到大幅提升。這是由於影片對人物的不同命運、對人與人之間、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對複雜的人性的刻畫與展示,獲得了觀眾精神上的理解與情感上的共鳴。在畫麵的映照與闡釋之下,配樂獲得了純音樂所無法表達出的具體情感與內涵,也使整部影片的情感氛圍變得濃墨重彩,帶給觀眾豐富的審美體驗。
本文從獨特的語言優勢與表現特點兩方麵,探討了電影配樂的情感表達的美學特征。
一
對於一部影片的情感表現來說,配樂雖然對畫麵具有很大的依附性,但也並非是一種表麵化的裝飾。音樂對情感的表達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單純的影像對於複雜的、瞬息變化的情感在很多時候是表現乏力和單薄的。而音樂卻能產生直抵心靈的美學效果。它不但能夠捕捉到最細微的情感狀態,也能夠將這種狀態以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傳達出來,在觀眾的精神世界與藝術作品之間構建出一條通途,進而提高電影作品的審美表現力。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當音樂老師馬修被校長無禮開除出學校時,已經與他建立起深厚情感的學生們用特殊而又充滿溫馨的方式送恩師離開。音樂在這裏不但展現了馬修內心由落寞到感動,再複歸平靜的變化,也引起了觀眾強烈的情感波動,建構出影片最令人感動的片段。心情低落的馬修走向學校大門口時,室外除了鳥叫聲,周遭一片靜寂,馬修本以為學生會前來送他,但卻一個人也沒有。當他走到古堡一般高大的教學樓拐角,卻發現一架架紙飛機散落在地上。馬修躬身撿起那些飛機的同時,畫麵中陡然響起愛徒莫杭誌的獨唱:“風中飛舞的風箏,請你別停下……”歌聲打破了沉寂。隨後,有更多的聲音加入,逐漸彙成清澈而響亮的童聲合唱。馬修抬頭看到更多的紙飛機從樓上教室的狹小窗口中紛飛而出。鏡頭在窗口與馬修之間切換,童聲合唱漸趨嘹亮,窗口出現一雙雙揮舞著的小手,將整部影片的情感氛圍推向高潮。馬修帶著滿滿的幸福感與樂觀的心情走出“池塘之底”的大門。音樂也漸漸遙遠,隨之回落。馬修在經曆了送別時的激動後,重新回到了令人失望的現實中。“我是克萊門特·馬修,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一個不成功的學監”。觀眾的心情此時也由感動轉為惋惜。在這一段落中,配樂的起落能夠最迅速和直接引起觀眾情感的變化,成為影片感動人心的關鍵藝術手段。這種複雜而多變的情感體驗依靠單純的畫麵是無法獲得充分表達的。
其次,電影配樂所引發的情感衝動在效果上體現為一種即時性,但其審美效果的形成卻具有過程性的。這一過程中,人物、情節與場景等元素都參與其中。因此,在音樂帶給觀眾以某種情緒體驗之前,影片為這一刻已經做足了前情鋪墊。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電影配樂所具有的實現的感動人心的效果相對於純音樂來說更加強大,也更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