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紀錄片中紅歌的音樂渲染美學價值分析
藝術學苑
作者:劉貝寧
[摘 要] 一部好的影視紀錄片之所以流行,有著較高的上座率不僅僅是因為其中的演技、劇情,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影視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影視音樂,尤其是在當今的影視世界中,影視音樂已經成為影視紀錄片中必不可少的經典部分,在影視紀錄片的推廣和傳播方麵都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而作為影視紀錄片音樂中一分子的紅歌音樂因其獨特的政治色彩和政治背景,對影視紀錄片的渲染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本文就幾部經典的影視紀錄片中的紅歌音樂深入探討其中的音樂渲染美學價值。
[關鍵詞] 紅歌音樂;影視;《閃閃的紅星》;美學價值
2013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九十二個春秋、新中國成立的第六十四個年頭,回首中華兒女走過的崢嶸歲月,我們不禁感慨萬千: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呀,是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兒女用鮮血、用生命換來的,他們用自己的一生給予了我們如今的燦爛笑容。我們不應該忘記英雄們的音容笑貌,不應該忘記英雄們的豐功偉績,他們的事跡被改編成影視紀錄片永垂不朽,而彰顯著他們無私無畏精神的紅歌將永遠被傳唱。
一、革命影視紀錄片和紅歌音樂
革命影視紀錄片講述的是革命時期中華英雄們為了實現民族的解放、國家的自由而不惜犧牲自我生命的偉大事跡,而為了應和這種氛圍、營造這種氣氛,我們為影視紀錄片配上了大量的紅色歌曲,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影視紀錄片中的紅色歌曲和中國革命事業緊密相連,它用音樂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記錄著我們英雄兒女的光輝事跡和抗爭曆史,歌頌著我們英雄兒女的英勇無畏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價值觀。紅色歌曲在影視紀錄片中不僅起到了配合影視紀錄片情節、劇情的作用,還對觀看影視紀錄片的觀眾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力。紅色歌曲曲調激勵人心、歌詞記錄真實,它和影視紀錄片一同向我們展現了中國社會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它們因其健康高尚、樸實無華的精神內質和積極向上、生動感人的美學內蘊成為我國人民獨特的藝術寶藏。
(一)刺我覺醒
在我國的影視紀錄片曆史上,有著大量的反映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新舊社會更迭交替的影片,這些影片把國外的一些先進的文化知識、激進的思想潮流引入中國,刺激了國民的自我覺醒意識和愛國熱情。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後,隨著我國的曆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國的影視紀錄片事業也是更上一層樓,其間不僅僅是影片的情節生動感人,而且還有大量的紅色歌曲穿插其中,對革命事業的進步有著極大的鼓舞作用。比如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影片插曲《鬼議員》《堅持到底》《苦百姓》等。盡管這一時期的愛國紅色歌曲並不是很多,數量有限,形式內容也較為單一,但是為影視紀錄片配插曲、配紅色歌曲在當時的中國已經實屬不易,是一個巨大的突破了。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說當時中國影視界的這種做法正是紅色歌曲的萌芽誕生階段,為我國以後的紅色歌曲發展、興盛、成熟都奠定了良好的理論、群眾基礎。
紅色歌曲和革命影視紀錄片有機地結合,表達了我們中華兒女憂國憂民的心懷,這種將個人的生死安危和國家的生死存亡緊密聯係起來的愛國熱情刺激了國民的自省,而諸多仁人誌士、文人豪傑揮筆潑墨譜成的壯麗歌曲、寫下的毀家紓難的英雄故事有力激勵了我國民眾的奮起抗爭。
(二)激我抗爭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中國一片崢嶸,日本的鐵蹄踐踏了我們的國土,蹂躪了我們的民眾,國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我們那麼多的革命英雄、革命誌士也慘遭日本鬼子的殺害,而英勇犧牲。為了激發抗日的熱情,也為了祭奠我們偉大的英雄們,我們將一部部抗日的血淚史搬上影視銀屏,聲淚俱下的表演、萬家吟唱的都是紅色歌曲,紅色歌曲伴隨著影視紀錄片訴說著英雄們的故事,控訴著日本鬼子侵略的不爭事實。這期間的經典影視紅色歌曲主要有《漁光曲》《逃亡》《鬆花江上》《東方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風雲兒女》等,或激昂、或高亢、或低沉、或悲憤,但是它們主題都是一樣的——軍民一心、同仇敵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