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象鼻山傳說(1 / 2)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磋餘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王西元坐在轎子中,一路吟詩詠詞,這首《正氣歌》卻是南宋?文天祥的傳世佳作。

文天祥:(公元1236~公元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安(今江西縣名)人。 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曆任湖南提刑,知贛州。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臨安危急,奉命至元營議和,因堅決抗爭被扣留,後冒險脫逃,擁立益王趙罡,至福建募集將士,進兵江西,恢複州縣多處。後兵敗被俘至元大都,終以不屈被害。封信國公。

大奎騎在馬上聽到王西元詠的詩詞,多是慷慨激昂之作,不禁有些感歎。“這還沒到地頭,這王大人卻先念些壯懷激烈的詩詞用以壯膽,真可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啊。”想想大奎都覺得好笑,若是念些陳詞濫調管用的話,何必大明將士征戰沙場?隻管帶上一群秀才去以詩詞退敵便可。

反正閑來無事,大奎也被王西元逗起了詩性,可搜腸刮肚也想不起一首完整的。大奎雖是不通文墨,但還是頗有急智的。不會念詩但會改詩。隻片刻大奎即高聲吟道:“李白乘舟不給錢,船夫一腳踢下船。桃花灘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沒死。”

此詩一處,頓時引得眾人轟然大笑,仿佛一路的奔波之苦也變的淡了許多。王西元坐在軟轎中不僅暗自搖頭,口中嘀咕道:“哎,言辭粗辟,有辱斯文啊。”

大奎可不管什麼斯文,隻管自得其樂。策馬走在隊前竟揚聲唱起了‘十八摸’。一路行來,近山鳥雀驚飛,隔山母獸難產。

行至兩月有餘,已進江西地界,過廣信府,撫州府,青安府,郴州府,永州府。再向西行便是桂林。商周時代,桂林即與中原有著密切往來。秦漢時,桂林是中原通往嶺南的重要通道。桂林山水有奇麗俊秀的風貌,宏偉博大的氣勢,氣象萬千的姿態,含蓄深長的意趣,極富詩畫情趣。中唐時已是名聞天下的風景勝地,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讚喻流傳至今。 大奎久聞其名卻無緣見識,此番既然途經此地,自當遊覽一番。

隊伍橫渡漓江,一路西行。沿途風光綺麗,美不勝收。

大奎每每出言讚歎,隨行者不由得一身雞皮嘎達。這位張大人還真是言辭犀利,見到險峰高聳滿目青翠,竟大發感慨道:“哎呀,這裏養扁嘴(山東方言:鴨子叫扁嘴)豈不是絕佳之地?

見到漓江之水,竟說等有閑暇了便來摸魚。不光如此,每每說話皆是放聲而言,直引得粗辟之言遠山回蕩。

又行數日,車馬隊伍來到一處小鎮。此處小鎮名喚象山鎮,此處風景秀麗可謂得天獨厚。小鎮卻是因山而得名,此山便叫做象鼻山。

象鼻山座落在漓江邊,桃花江出口處。象鼻正好伸進漓江之中,酷似一隻酣飲江水的神象。象鼻山舉世聞名,而離它不遠的雉山卻鮮為人知。說起來,有一段令人感歎的神話故事。

有一天,一大一小兩個怪物來到桂林,小的騎著大的,小的自稱“雉鳳大仙”,大的名叫‘象’。桂林的百姓從來沒見過這兩個怪東西,都跑出來看熱鬧。

雉妖冷笑一聲,輕輕拍拍象頭,大象伸出長鼻卷起一個老頭,甩到遠處的漓江裏。人們頓時感到大禍臨頭,紛紛關門閉戶。

雉妖哈哈大笑說:“從此以後,我就是桂林的大王,若是有誰不從,我便叫大象吃掉他”。接著他又叫大象拔樹、毀田、翻江,好端端的一個桂林城,被兩個妖精弄得一塌糊塗。這情景使牧馬老人變成的老人山也慌了神,趕忙跑去叫來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