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雲南之行(1 / 2)

大奎看罷兩分奏報,心中一喜一憂。

明軍攻克元大都,這自該普天同慶。泱泱華夏被元庭欺壓一百六十餘年,如今江山已複百姓得安。接下來皇上便排除異己,那麼再接下來皇上會做什麼?大奎不願想也不敢想。自古以來多少千古明帝能夠名垂青史,而那青史皆是存褒去貶。是非功過又有幾人能說得清?

黃鶯告辭回了後宅,大奎收好文告與馮師爺等到了前廳。分賓主各自落座後,馮師爺這才又遞上一封書信來。大奎接了書信展開,卻是楊小虎的家書。信上洋洋灑灑的說及隨同湯和一道南下的事情,字裏行間極盡喜悅之情。楊小虎果然有乃父之風,確是將才。信上還說隨後便會跟隨湯和率軍西征,去討伐盤踞在慶陽的元庭餘孽張良辰。大奎看罷了信箋,心中頗感安慰。但願楊小虎在湯大哥的教導下,能真正的成為當世名將,如此也可告慰其父在天之靈。

大奎隨後自言自語道:“此行臨江嶽州,雖將血濺堂覆滅,但王福及其黨羽卻仍逍遙法外。據探子來報,王福如今已投效雲南大理段氏。我等卻該如何是好?”

馮師爺沉吟片刻才道:“如今我大明雄兵已經蕩平中原,將惠帝妥歡帖木兒趕到了大漠以北。然而,地處西南一隅的雲南一帶依然處於元梁王的據守控製之下,那梁王憑借邊疆山高皇帝遠和苦心經營雲南百年的根基實力,根本不把我大明朝放在眼裏,繼續與其他地區的元庭殘餘勢力遙相呼應。如今雲南的主要蒙元勢力,有蒙古政權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大理國王後裔段氏總管段明。梁王,以昆明為根基,大理段氏,控製著滇西一帶,兩股勢力俱都聽從北元指令。要想到大理抓捕王福恐非易事。”

大奎聞言點了點頭,續道:“為今之計隻能上奏皇上,請派使節招降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與大理段氏一脈,如此盡可兵不血刃的收複雲南,倒時王福便是囊中之物插翅難飛了。”

馮師爺點點頭道:“張大人言之有理,大理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偏安一隅,我大明鞭長莫及,唯有勸降一法可奏奇效。”

大奎當即吩咐道:“恩,備筆墨奏折,本官要上奏皇上。”

馮師爺當即起身去準備,可還未走出數步,大奎及喚道:“馮師爺留步,為慎重起見,本官還是親往京師奏明皇上為好。”

盤步在一便嘀咕道:“義父剛剛回來便又要出去啊?”

大奎聞言斥道:“身為臣子安能好逸惡勞?”盤步見大奎麵色不善,當即閉口不言。

“以後行事說話須得先行思量一番,切不可如此莽撞。”大奎厲聲訓斥,盤步連忙起身恭聽教誨。

大奎臨行時吩咐孟歌嚴加訓練親兵,隨後便隻帶了吳涯洪五二人,三人三騎趕赴京城。

路行不止一日到了南京,大奎麵聖請旨。太祖皇上讚道:“張愛卿勞心費力一心辦差,朕心甚慰。愛卿之想法甚合朕意,恩……。”朱元璋沉吟片刻才道:“就命蘇州知府王西元為雲南安撫使,聖旨一到即日啟程。”

大奎不禁輕聲問道:“皇上英明,但王大人一介文官,此去雲南山高路險,恐生意外。”

朱元璋在金殿之上聞言不禁哈哈大笑道:“你堂堂一個神威大將軍難道連一介文弱也不能護的周全?”

大奎不禁疑惑道:“臣也一同去雲南?”

朱元璋笑道:“張愛卿勇武,世人皆知。但若論論事強辯你卻不如王西元,所以朕決定以王西元為雲南安撫使,張愛卿便屈居副使,你二人一文一武當可勝任。”

“臣領旨。”大奎雖知此行實乃九死一生,但仍毫不推脫拜領皇差。

“若無它事,張愛卿即刻準備動身吧。”朱元璋揮揮手,示意大奎可以提前退朝了。

“臣還有一事啟奏。”大奎跪伏於地奏道。

“張愛卿既有本奏,但講無妨。”朱元璋笑意盈然的看著大奎道。

大奎略一思量,隨後道:“臨江府有一商戶,姓苗名賀軒。其人文武兼備素有大才,臣舉薦其為江西戶部員外郎,吾皇知人善任望乞準奏。”

“嗬嗬嗬,既是舉薦戶部官員,自當與楊愛卿商議,張愛卿舉薦之人自非庸才,朕還是信得過的。”朱元璋笑了笑又道:“不過此事等張愛卿辦完雲南之事以後再行商議也不遲。”

大奎聞言這才叩拜謝恩,朱元璋笑著揮揮手,大奎這才出了朝堂在外殿等候。

不多時,宮內宦官傳出聖旨交由大奎手中叮囑道:“此為張大人與蘇州王大人同赴雲南的聖喻。”說著又遞了一道聖旨道:“此為招撫雲南元庭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大理段氏的招撫聖旨,張大人請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