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綜合設計性實驗
實驗教學
作者:翟慶峰 邢傑 李萬偉
摘 要 為提高學生的應急能力,滿足社會對應急型公共衛生人才的需求,以飲用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為主線,以學生應急能力培養為目的,打破學科界限,重組實驗內容,設計開發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
關鍵詞 預防醫學;應急能力;設計性實驗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8-0133-02
疾病預防控製人員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力軍,而目前各醫學高校所培養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是突發事件應急隊伍的後備軍。本課題組前期調研發現,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理論知識缺乏,現場應急處置能力較差,畢業後無法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1]。由此可見,作為培養應對突發事件人才的預防醫學專業教育,其培養模式急需改革[2-3]。
因此,本研究以飲用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為主線,以學生應急能力培養為目的,打破學科的界限,重組實驗內容,設計開發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希望通過探索建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應急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塑造應急型公共衛生人才。
【實驗目的】通過開展飲用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強化學生應急處置能力,包括接報正確處理能力、證據采集篩選能力、調查分析能力、數據統計分析能力、生物安全防範技能、實驗室理化分析技能及微生物檢驗檢疫能力、報告撰寫能力、事件防控能力等。
【課程計劃】打破學科限製,按學科將實驗內容進行模塊化處理,實現多學科的整合;打破理論與實驗課的界限,將部分實用性較強的理論知識放在實踐課上講解(如各種調查處理方法、科研論文撰寫、相關標準條例的解讀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增加校外實習學時(如自來水廠水處理過程參觀等),帶著問題進課堂,再做實驗。
【教學方法】PBL案例教學法:在典型案例的引導下,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雙語教學法:提高學生實驗內容專業英語素質,並為留學生相關學科實驗教學打下基礎。
【課程組織】由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進行協調安排,將各實驗模塊分配到相應教研室,由各教研室完成相關內容的講授工作及考核工作,具體課時安排和開展順序可參照下文。操作過程中,一方麵依托公共衛生實驗中心,開放學生與科研實驗室,實現資源共享,建成滿足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培養的多元化綜合性教學訓練平台[4];另一方麵實行本科學生課外科研導師製[5],學生在實驗授課教師和課外科研導師的雙重指導下,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實驗工作。
【實驗流程】
1)感性認識:了解環境衛生及食品衛生基本情況(參觀自來水廠、食品加工企業等),啟發學生分析環境及食品中有害性物質的存在對人體的危害。
2)理論講解:介紹各實驗要掌握的內容、方法,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講解,啟發學生對環境汙染、食品汙染等對人體危害的重要性;介紹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現場監測技術、現場采樣的原則、方法和質量控製。
3)現場流行病調查、監測及采樣:模擬現場,由學生按照理論講解內容,分組分模塊對現場進行調查、監測及采樣。
4)實驗室分析及數據統計處理:對現場所采集的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彙總現場問卷調查、環境監測、實驗室檢測結果,建立數據庫並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5)總結評價:綜合現場調查結果及實驗室分析結果,全班共享,分組討論交流,然後寫出綜合實驗評價報告。
【考核方式】
1)實驗操作考核(現場演練):接報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問詢處理;現場采樣(食品、水、生物製品等);理化
分析;生物安全防護;無菌操作;實驗專業技能操作等(占總成績的60%)。
2)調查報告撰寫:基本情況、流行病學調查情況、衛生學調查、實驗室檢測、病因分析、鑒別診斷、結論、防控措施、附件(國家標準等)(占總成績的30%)。
3)實驗理論考核:爆發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與步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食物中毒的診斷標準與程序、科研論文的撰寫等(占總成績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