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五)(3 / 3)

圓形土樓是客家人居住的典範民居。圓形一般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

外圈高約10多米,高三至四層,共有一二百個房間。底層是廚房和餐房,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居室。二圈兩層,均有30~50個房間。中間是祖堂。是婚喪喜慶的公用場所。樓內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設施。

朝向通風

永定客家土樓大都分布在山地丘陵等山間穀地或呈串珠狀分布於溪河兩岸,這樣一可以接近水源,二可以就地取材。土樓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建築上背陰向陽,這是因為中福建土樓之圓樓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北,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北麵背陽,且冬季刮來自蒙古西柏利亞的寒冷的偏北風,因而氣溫較低;而南麵朝陽,陽光充足,且夏季炎熱時,永定吹有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因此建築上如果坐北朝南,一方麵有利於通風,另一方麵能產生冬暖夏涼等保溫防潮的效果,還能起到不易繁殖細菌而少得疾病的良效。

天井采光

永定處於北回歸線附近,開門見山,丘陵廣布,故日照時間相對較短,而土樓大都是封閉的,且不設陽台。一樓、二樓一般都不開窗,這就有利於防盜賊入侵。因為土樓內外不設陽台,所以采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由於土樓坐北朝南,太陽東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陽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樓內光照充足。尤其是圓樓,因為其麵積龐大,所以日照麵積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陽就可以照到每一個死角,同時又達到防潮防濕的作用。

屋頂防水

永定客家土樓的屋頂大都采用“人字形”的雙坡屋頂,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永定,降水豐沛且空間分布不均。當雨季來臨時,其“人”字形屋頂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屋頂的外坡要比內坡長,這有利於防止雨水下滲到土牆而引起的坍塌。加之其牆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較高,這就可以防止發大水時牆角被衝垮的引患。土樓是土做的,最怕的就是水,客家先民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解決了這一關鍵的問題。

竹條抗震

有傳聞說,永定客家土樓是用“紅糖糯米”建造出來的,其實不然,在幾百年前,用紅糖糯米建造出如此龐大的土樓顯然是不現實的。永定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附近,地殼較不穩定。這就需要永定客家土樓牢固且抗震,否則將很容易倒塌。客家先民從以往的地震中吸取教訓,在夯牆時,把竹條當作如今的鋼筋放到牆內,由於竹條堅硬且富有彈性,整體性能良好,所以地震發生時,牆內的竹條會被拉直,使得牆體不易倒塌,過後,竹條會受到圓樓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從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

牆體隔熱

永定處於亞熱帶氣候炎熱且複雜多變,加之為多山之地且處於東南沿海的腹地受台風影響較大,為了起到隔熱、防風的目的,在建造土樓時,借助模夾板,經過反複的揉、搗、壓、夯築成了厚實嚴密的牆體,這樣可以防止台風的侵襲,土槍土炮打不進,起到禦敵的作用,還可以起到隔熱的目的,住在土樓裏的人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冬暖夏涼,即使是夏天來臨時,都不會感到熱,這就像天然的空調機一樣,讓客家先民在舒適環境下生存繁衍。

另外,永定客家土樓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山間穀地,充分顯示出其“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試想,如果永定客家土樓以廣闊的平原為依托,那將失去其雄渾的氣魄,而若以低矮的江南水鄉為背景,便顯得拙樸有餘,靈秀氣不足。所以,地理環境對土樓建築及其特點形成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講土樓,看土樓,品土樓時,要學會用地理知識來分析,充分去感受客家先民的聰明才智,從而更好的保護土樓。

土樓是一個句號,卻引出無數個問號,無數個感歎號,它等著人類去挖掘。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在世界的東方緩緩升起……

福建土樓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曆世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鬱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曆經滄桑三百年”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歎為觀止,深圳錦繡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競放異彩,1986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係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評為當年最佳郵票。

圓樓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曆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有關。

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征的福佬民係;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係———以客家話為特征的客家民係。

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係的交彙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禦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係,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客家是漢族中的一支重要民係,族祖是中原人,因戰亂和災害曾有五次較大規模的南遷曆史。一部分輾轉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係。

永定客家土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建築藝術、建築風格都積澱了獨具特色的模式和內涵。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分布著2萬多座土樓,其中有三層以上的大型建築近5000座,圓樓360多座。這些立麵多姿、造型各異、高大雄偉的方圓土樓,以圓樓自然村落為單位,錯落有致、和諧協調地與藍天大地、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組合成氣勢磅礴、壯麗非凡的土樓群體,形成讓人“消魂奪魄”的奇特景觀。

麵對一座座有漫長歲月的土樓發出一聲聲驚歎之後,人們對於“客家人如何創造神奇的土樓?”“土樓又如何孕育繁衍一代代土樓人”等問題,表現出更為為濃厚的興趣。是的,永定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傑出代表,它不僅全麵展示了客家文化,而且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緊緊相連。從西晉時期起,部分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洪荒先後五次逐漸南遷到閩粵贛交界山區,孕育了一支漢民族中充滿活力的民係———客家。永定則成了純客家縣。

起先,他們沿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築技術,利用當地竹、木、泥、石等原料,從建造簡便的木屋土屋發展到泥牆瓦頂的土樓。為聚族而居,又逐步建成係統成熟的大型多層生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