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五)(2 / 3)

六院東院進門兩側為喜鵲登梅,背麵為青竹和“福祿壽”三字。四個馬頭為暗八仙。正房扶欄中為葡萄,東為蓮花,西為牡丹。前院內有“福德祠”,八寶圖上有兩個活靈活現的獅子和喻為吉慶有餘的圖案。

還有陰紋線刻,如五院門蹲石獅底座為“金獅白象”,中為“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輩輩封侯”。南房柱石底墊為“漁樵耕讀”、“麻姑獻壽”等。六院門蹲石獅石礎上有“出將入相”、“神荼鬱壘”(相傳古代以神荼、鬱壘為門神,可以禦凶邪避鬼魅)、“得勝返朝”等線刻,圖像清晰,故事引人,線條流暢,形象逼真。

喬家大院是清朝華北居民建築的典型,它被譽為北方居民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大院以獨特的建築和館藏珍品吸引了無數遊人,正如大家所說:“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延續至今,喬家大院乃是中國北方民居中光彩奪目的一顆明珠。

二十二、世界上獨一無二神奇的永定土樓

永定土樓,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龍岩市,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曆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土樓分方形和圓形兩種。龍岩地區共有著名的圓樓360座,著名的方樓4000多座。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1年09月福建土樓永定旅遊景區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授牌。

2011年8月30日,福建土樓·永定景區通過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正式榮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這是永定客家土樓繼2008年7月7日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的又一重大成果。曆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2008年7月,福建土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它就像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在冷戰時期,它曾被西方國家認為是我國的核反應堆。

福建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它以曆史悠久、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著稱,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築奇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

永定土樓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分方樓圓樓兩大體係,其中有殿堂式樓、五鳳樓、長方形樓、正方形樓、三合式樓、五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紗帽樓、走馬樓、日字形樓、曲尺形樓、吊腳樓、半月形樓、圓形樓、前圓後方樓、前方後圓樓、橢圓形樓等20多種建築形式,永定被稱為一座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在眾多的土樓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鳳樓、大的方樓和圓樓。

五鳳樓是一種“三堂兩橫式”的組合樓房,在永定比較突出的有裕隆樓、福裕樓等10多座。它們的構造特點是在中軸線上,前、中、後堂與軸線兩翼橫樓連成一體,前低後高。樓頂歇山從後到前,呈五個層次,層層迭落。屋角飛簷,形如鳥翅,所以稱五鳳樓。整樓構造體現了強烈的主次等級觀念,比一般的方樓更顯得氣勢軒昂、典雅高貴。

在各類土樓中,最令世界各地遊客驚歎的就是當地人稱為圓寨的圓形土樓。這種圓樓大部分分布在金峰溪流域的鄉鎮。圓樓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環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風采光、抗台風地震、防衛功能比方樓好,贏得了許多中外專家學者、文人墨客精彩紛呈的讚頌和比喻:猶如古羅馬的城堡,直指雲天;猶如黑色飛碟,從天而降;猶如朦朧古月,懸於東方;猶如一座古井,永不幹涸;猶如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博大精深。

永定每一座作為單體的土樓都各自形成獨特奇異的審美客體和藝術魅力。而以自然村落為單位,以圓樓為主體形成的方圓土樓群,青山懷抱,綠水環繞,田園烘托,既壯觀,又抒情,其詩情畫意和豪邁氣概,讓人留下許多遐思和無窮的想象空間。初溪土樓群由數十座土樓組成。建於1419年的單元式的集慶樓等5座圓樓與其它土樓依山勢而建,與青山、綠水、梯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神奇古樸、美麗的畫卷。被評為福建省曆史文化名鎮的湖坑鎮,土樓種類繁多,土樓群體更為壯觀。南溪土樓群錯落有致地布局在一條小河兩岸的狹長地帶,貫穿6個行政村,除環極樓、衍香樓、振福樓等圓樓外,還有長方形、正方形、八角形、橢圓形、前圓後方形等100多座大型方圓土樓。它們與秀麗的山河景色互為映襯,充分表現了樓與山水、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五鳳樓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小社會。客居異地的客家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給自足,而土樓的結構及功能充分滿足了這個小農經濟的特色需要。樓內的水井、廚房、倉儲、臥室、糧食加工房、柴火間、豬牛舍、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時,又盡享幾代同堂、合家團圓的天倫之樂。

客家人居住在土樓,見在土樓和長城差不多,是用糯米、石灰、蛋清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外牆,內部是用黃木和杉木,夏可抵暑氣,冬可抵冽風,還可自動調節室內的溫度。

客家土樓防禦性能比較好,一樓不開窗,樓內水井糧具備,建造工藝世所罕見,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複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福建土樓多具完善的防禦功能。其外牆厚一至二米,一二層不開窗,僅有的堅固大門一關,土樓便成堅不可摧的堡壘。為防火攻,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緊急時樓內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樓早已不再是堡壘,但那些完備而精致的防禦設施,仍讓人們拍案驚奇。

永定土樓從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樓堡,土樓用土石夯築,不用鋼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土樓的大門是用十厘米厚的雜木製成,外釘鐵板,有的樓門上還裝有防火水槽。圓形土樓一、二層不開窗戶,有雙層的外層開窗,除用於通風納光外,也便於狙擊入侵之敵。土樓最高層處設有望台,以便了解敵情。土樓除防範外.還有防火、防震、防獸和通風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涼,是一種特獨的建築。是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史料記載,一次震級測定為七級的地震使永定環極樓牆體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卻能自行複合。這足見土樓的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