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絕妙的立麵和平麵布局,正體現了設計人員的匠心。
一級高台朝東的牆麵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拚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寫道:“餘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長碑左側為花崗岩《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名》碑,右側為花崗石《奠基紀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創建紀年》碑。
由一級高台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台(象征城牆的台座)。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而新閣恰於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台的牆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花崗石。高台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杆,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台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台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麵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製,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鍾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建築介紹
人傑圖滕王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步入閣中,仿佛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幅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曆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風騷的江西曆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歎為觀止。
第五層是憑欄騁目的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麵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
主閣:主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采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鬥拱用“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製,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欄杆油古銅色。
大廳:走進大廳,撲入眼簾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這是根據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作的,浮雕主體部分,王勃昂首立於船頭,周圍波翻浪湧,表現王勃藉神力日趨七百裏趕赴洪都的英姿。畫麵右邊為王勃被風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邊為王勃赴滕閣勝會,揮毫作序的場景。
整個構圖采用時空合成的現代觀念,將不同時間、地點、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個畫麵,以傳統雕塑手法,並通過朦朧燈光的處理,把觀眾帶入幽遠迷人的意境中。
主閣一層:主閣一層簷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簷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瑰偉絕特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為底貼金匾額。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門前紅柱上懸掛著一幅4.5米長的不鏽鋼拱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乃毛澤東同誌生前手筆。江澤民同誌1989年和1995年兩度登閣時,曾在這裏久久駐足觀賞,並與導遊員一同吟誦王勃《滕王閣序》文。
其他各層: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誌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製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2比25的比例製作。台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礬石打製,“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
第二層是一個暗層,采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的是“人傑”的主題。
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畫麵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曆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一在同一的畫麵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曆史上眾多名傑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麵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
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室,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與《人傑圖》渾然一體。西廳陳列了自新閣落成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遊覽滕王閣的照片。
第三層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簷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格都是1.5米×4.5米。東為“江山入座”,西為“水天空霽”,南為“棟宿浦雲”,北為“朝來爽氣”,這些內容均係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東廳兩側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於“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判官手、龍鳳屏、金爪等,由蘇州製作。
麵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中廳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於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牡丹亭》劇本寫成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598年,第二年,湯顯祖首次在滕王閣上排演了這出戲,開創了滕王閣上演戲曲之先河。滕王閣由此而從一座歌舞樓台逐漸演變成戲曲舞台。畫麵以灰藍色為基調,采用裝飾手法,刻畫戲劇人物,體現神靈感夢的故事情節,通過夢幻來體現湯公對黑暗現實的抨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表現出強烈的愛憎。
西大廳為“古宴廳”,西邊梁枋掛一金匾,上書“臨江一閣獨秀”。東牆上有1.85米×2.65米的銅浮雕《唐伎樂圖》,畫麵著力塑造了三位唐代舞伎,表演《霓裳羽衣舞》。傳說唐玄宗曾聽得月宮仙樂,玄宗默記下一半,後西涼節度使楊敬述獻上《婆羅門曲》,與玄宗記下的仙樂相符,玄宗將此曲潤色並重新填寫歌詞,改名《霓裳羽衣曲》。其音樂、舞蹈和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三名舞伎周圍,分別雕刻有馬術、摔跤、鬥牛、橫吹等一霓裳羽衣舞係列民間遊藝競技場麵以及星相等,兩側是操持各種樂器奏樂的藝人。整個畫麵體現了唐代國富民強、盛世升平之景象。銅浮雕之下,有春秋朝代青銅器文物的複製品:虎牛祭案、牛頭鼎、四足人麵鼎、人麵鼎等六件。地麵鋪有紅色龍紋地毯。兩邊有磨漆大花瓶,其高如人,上繪有江西省省花紅杜鵑。黑底襯托,分外豔麗。
第四層與第二層建築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丙烯壁現《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畫麵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嶺梅關、弋陽圭峰、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鍾山等。畫麵嚴謹,功力深厚,充分表現了江西“鍾靈毓秀”的壯麗山川。進入西廳的門楣上方懸掛“雄峙”金匾,西廳為“滕王閣竹刻楹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