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1 / 3)

滕王閣曆經宋、元、明、清。

滕王閣曆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9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築規製也多有變化。

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禦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為之作《重修滕王閣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閣毀於大火,江西觀察使紇幹於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範坦重建滕王閣,丞相範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閣記》稱宋閣“其基城為閣……大抵非唐屋矣”。

元代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元統二年(1334年)江南行台禦史大夫塔夫帖木兒遊登滕王閣,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在滕王閣上大宴文武群臣,正統初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建,改閣名“迎恩館”。景泰三年(1452年),都禦史韓雍巡撫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資重建“西江第一樓”,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書謝一夔作《重修滕王閣記》。正德十四年(1519年)滕王閣亦毀於寧王朱宸濠兵亂。嘉靖五年(1526年),都禦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撫王佐重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一次毀於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發起募資重建,再由王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人“皆得列名於右”。崇禎六年(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閣,由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

清代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圍攻南昌,滕王閣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撫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誌棟重建滕王閣落成,立即飛奏朝廷,康熙大喜,親書董其昌之《滕王閣序》以贈。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被大火燒毀,惟“禦碑亭”幸存,巡撫郎廷極隨即重建。雍正九年(1731年)閣毀於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總督趙宏恩、巡撫俞兆嶽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撫何裕成重建;嘉慶年間,滕王閣年久失修,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先後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閣遭火毀,不久修複;道光二十八年,閣又遭火毀,江西巡撫傅繩勳重建。鹹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麵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轟斃,滕王閣燒成為一片灰燼。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撫劉坤一主持集資重建。光緒末年(1908年),閣又遭火焚,於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1926年滕王閣再度毀於軍閥混戰,贛軍師長嶽思寅下令火燒南昌城外,大火延燒三日,街巷盡成焦土。1927年縱火者張風歧、嶽思寅等被處以死刑。此後50多年裏一直沒有重修。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製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1983年10月1日舉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正式開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勝利落成。這不僅僅給古城南昌增色添輝,而且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紛至遝來的中外遊人。

湖南嶽陽市的嶽陽樓、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閣和湖北武漢市的黃鶴樓和被人們稱為“江南滕王閣三大名樓”。樓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建築,“樓,重房也”;“閣,樓也”。樓是指兩層一上的的房屋,而閣則是指建於一種類似城牆上的兩層以上的的房屋。新樓為仿宋朝木結構樣式,淨高57.5米,共九層,采用宋朝樓閣“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層皆有回廊可俯瞰贛江景色。樓體為鋼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回廊連接著“壓江”、“挹翠”兩個輔亭。建築麵積有13000多平方米。

滕王閣主體下部為象征古城牆的高台閣座,高12米。主樓入口處為毛澤東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不鏽鋼楹聯。西大廳內有銅製1:25的滕王閣模型。二樓有一副長卷丙烯壁畫《人傑圖──江西曆代名圖卷》,描繪了曆史上自先秦至清朝末年的八十位江西籍名人如陶淵明、徐孺子、曾鞏、歐陽修、王安石、湯顯祖等。畫高2.55米,長43.9米。

三樓內廳有丙烯壁畫《臨川夢》,表現的是湯顯祖戲劇《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邯鄲記》的意境。四樓的壁畫則為《地靈圖》。

五樓正中有一個天井,再往上的是最高層的歌舞樓台“九重天”,有一仿古戲台淩霄,每天進行古裝歌舞表演。戲台兩側陳列有楚國曾侯乙墓樂器的複製品,有編鍾、編磬、建鼓、雙鳳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

而在主樓下的一片範圍內,建有一個小型蘇州式園林“俯暢園”,內有盆景陳列館以及餐廳、飯店設施。

在市政規劃中,滕王閣周邊的榕門路上的建築都必須與滕王閣本體風格一致,這裏是南昌市古玩、文房四寶店鋪集中的地方。

總體外觀

滕王閣主體建築淨高57.5米,建築麵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征古城牆的12米高台座,分為兩級。台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麵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采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製,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製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雲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台。一級高台,係鋼筋混凝土築體,踏步為花崗石打鑿而成,牆體外貼江西星子縣產金星青石。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簷“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簷“壓江”亭。從正麵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隻平展兩翅,意欲淩波西飛的巨大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