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莊園吸取了中國北方民族建築藝術風格的優秀建築成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有“中國民間小故宮”之稱的牟氏莊園係統地展現了封建地主階級產生、發展及其滅亡過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階級生活的“實物百科全書”。它擁有房產5500多間,土地6萬畝,山嵐12萬畝,現保存廳堂樓廂480多間,占地兩萬餘平方米。牟氏莊園規模恢弘,古樸壯觀,集中國曆史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之大成。
建於清雍正元年的牟氏莊園,到民國24年(1935年)才形成至今規模。整個莊園麵南背北,共分三組,包括六個院,占地2萬平方米,建有萬堂樓廂480多間。縱觀重重四合院相疊,橫看條條通道相間,層次清晰,主次分明。院內立體建築多屬二層樓房,房舍多是雕梁畫棟、明柱花窗、浮雕圖案,栩栩如生。莊園建築鱗次櫛比,富有特色,色彩斑斕的“虎皮牆”,用形狀各異、色澤不同的河卵石壘砌而成,“製錢蓮花圖”、“蓮生貴子”等圖案,精美絕倫,歎為觀止。“三大怪”建築更是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煙囪立在山牆外”便是其中一怪,它看似一個小小樓閣,淩空聳立,別具特色。
建築文化博大精深。六個大院沿南北中軸線依次建為南群房、平房、客廳、大樓、小樓、北群及東西群廂多進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群落。莊園建築工藝獨特,雕刻砌鑿,工藝細膩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絕倫,具有“三雕”、“六怪”、“九絕”之藝術特色。牟氏莊園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膠東民俗文化以莊園為載體,表現出自身的優越性、多樣性和傳承性。它生動地反映了以膠東半島為代表的中國北方農業生產俗、家族俗、衣食住行、人生禮儀俗、節慶俗等古老的民俗事象。對繼承和弘揚傳統的民族優秀文化,開發旅遊事業,發展地方經濟,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牟氏莊園的石牆均平整如鏡,石縫細如線,據說,砌牆時,主人每天都會給石匠發一些銅錢和鍋鐵,用之嵌在牆縫間,使牆麵平整。如若仔細觀察,經常可以發現牆縫裏嵌著的銅錢。
據說,平均每塊石頭造價為一鬥穀子,此麵牆就耗穀物四百四十六鬥。院落裏有一麵花牆,砌有三百八十六塊六邊型的牆石,任取其中一塊,均可與周圍石塊組成六邊型花卉圖案,總體上組成一個百花相連的連續圖案,其細致精巧,讓人驚歎。
十一、西江第一樓——滕王閣
滕王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的傑出代表,象征著中國五千年積澱的文化、藝術和傳統。滕王閣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築,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始建於唐朝永徽四年,它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曆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現在的滕王閣主閣落成於1989年10月8日,是1985年按照梁思成繪製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重建的,是南昌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共九層,瀕鄰贛江,麵對西山,視野開闊,距唐代閣址僅百餘米,主體建築為宋式仿木結構,突出背城臨江,瑰瑋奇特的氣勢。
滕王閣是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與黃鶴樓、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中國古典建築的巔峰代表之作,其在中華建築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與北京故宮、頤和園並為中國傳統代表之作,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為南方現存唯一一座皇家建築。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的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
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之。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是南昌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複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誌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雲:“求財去萬壽宮,求福去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備受重視和保護。
滕王閣序:“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
滕王閣一角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勝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