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牆
室內外溫度變化曲線宏琳厝外牆采用約700mm厚的夯土外牆,隔熱蓄熱性能好,能夠調節冬夏季室內溫差。77mm厚夯土外牆傳熱係數約為0.5W/m2·K,普通240mm粘土磚牆傳熱係數為2.05W/m2·K。可見,夯土牆隔熱性能約比普通農村住宅的粘土牆高3倍。夏季處於宏琳厝住宅室內明顯比周邊普通新建農宅涼爽。
暗閣
宏琳厝大部分的建築都為兩層半、三層木結構住宅,住宅的頂層為暗閣,僅開啟小麵積的通風窗口,光線昏暗。暗閣內一般不設臥室,僅作為儲存農具、糧食、醃茶的雜物間。夏季時成為屋頂有效的空氣隔熱層。
廊道
宏琳厝內的廊道四通八達,且有明顯的排布規律,縱橫4個條組成清晰的通風通道。橫向通風通道為貫通建築的走廊,走廊兩側設通往室外的門。門常年打開,保證住宅內橫向空氣的流通。縱向通風道由長方形的花圃、天井組成,與橫向走廊交接處一般設門或者花隔柵,保證縱橫兩向空氣的流通。另外圍繞房間周圍的廊道,出簷較深,夏季還起到遮陽的作用,是天然的遮陽係統。
底層密閉架空層
住宅底層的密閉架空層是宏琳厝中最有特點的構造手法。架空層高約1~1.2米,不同於普通的幹欄式建築底部完全架空,宏琳厝的底層架空層完全陷入地下,僅保留10×10cm的貓退(見圖7)通風口,更像是地下室與幹欄建築的結合。這樣的構造手法除了有利於一樓室內木地板防潮外,更有利於夏季地麵低溫的利用,通過貓退將涼爽的空氣帶到庭院中。
貓退另一個作用在於方便家貓能夠隨時進入密閉架空層中,捕捉老鼠、蛇等有害動物,確保室內安全。
地下水係
宏琳厝地麵以下有縱橫流動的地下水係,平時流經庭院花圃,降溫防暑、灌溉防火體係示意圖花草。發生火災,成為救火的主要水源。流動的水,蓄熱能力好,有利於調節庭院內的溫度,夏季防暑效果顯著。
夯土外牆、暗閣、連通的廊道空間、底層密閉架空層、地下水係組成了宏琳厝的低碳生態體係,分別從隔熱、遮陽、通風等幾個方麵綜合作用,創造了宏琳厝涼爽宜人的夏季居住環境。
防火體係
宏琳厝中有完善的防火係統,主要由夯土外牆、地下水係、防火山牆與橫街組成。該住宅已經具備有明確的防火分區觀念,由縱橫的防火山牆與兩道阻火橫街將約17000m2的住宅劃分為20個防火分區。火災時密集的防火山牆阻隔火勢,將火宅控製在一定範圍。完善的地下水係提供救火水源,可以通過堵塞無關水係的人水口,將水直接引入救火點。甚至可以將厝外流水引進門,通過小段通廊,彙入水道,加大水量。屋旁有多處窨井,多設在上下水道的交彙處。整座房屋的容井按統一的設計布置,一共布設47口。它們既可以為上下水道過濾雜物,保持暢通,在火險發生時,還可以就近取水滅火,各自發揮獨立的作用。另外,夯土牆體能擋住火勢。牆下若有門,門後必備土墩一旦遇上火災,便用土墩將門洞堵住,有效的抑製火勢的蔓延。各橫街中軸線上建設的過雨亭,一旦火起便可以拆掉,橫街便成為火勢天然的隔斷。
宏琳厝主體為木結構建築,完備的防火體係是其能夠完好保留至今的重要保證。1910年左右宏琳厝曾遇大火,但僅有角部一排住宅被燒毀。防火體係中夯土外牆、地下水係同樣也是生態體係重要的保證。因此宏琳厝中各體係並非各自獨立,互相借用,綜合考慮,整體設計。
防禦體係
宏琳厝與閩南地區的土樓群體一樣也有完備的防禦體係。建築外圍四個方向的夯土牆防禦體係示意圖高聳堅固,易守難攻。而且外牆上部有城檻,由粗橫木構成,形如連續的窗戶。
從內可以觀察敵人而不被察覺。厝外側的一個對角上分別建有一間外凸的房子名“兔耳”可以觀察建築四周的動向,用於望風進攻,形成第一道防線。
敵人攻入大門後,宅內也有多處攻擊眼可以形成第二道防線。兩條橫街兩側牆的下方共8個攻擊眼。它們由石塊砌成,可以從內用利器將敵人刺傷。內砌花格小窗,有效防止敵人反擊。相對設立攻擊眼,還可以連上絆馬繩做埋伏之用。橫街的過雨亭兩邊,各建兩間下馬間,是主人外出騎馬、乘轎的地方,也是構思精細的防衛設施。下馬間內對著側門的一間裝有從葡萄牙進口的佛朗機炮,外牆上有直接對外的炮眼。由於防備嚴密,解放戰爭時期這裏曾經作為地下黨活動的秘密據點。
攻擊眼的構造類似花隔柵窗,位置上正對著庭院內的花圃,除了防禦作用,還是通風體係中重要的連接縱向廊道氣流的通風口。
生態思維
宏琳厝中庭院、低碳生態、防火、防禦四重體係相互關聯。其中庭院體係為平麵形態主導,遵循中軸對稱,等級分明的原則。低碳生態體係與其他三個體係關聯緊密,可以看出設計工匠在規劃好庭院體係後,著重利用各種手段創造舒適宜人安全的居住環境。在無電力的時代利用建築自身的隔熱、通風、遮陽構件,創造低碳節能的生態環境。其中地下水係、夯土牆、攻擊眼等設計細部,也具有防火與防禦的功能。今天難以分辨哪一種功能體係考慮為先,但可以肯定的是宏琳厝具有完善的整體生態思維,將眾多功能巧妙地整合於庭院、廊道中、夯土牆中,在保持了周正完整的對稱格局的同時,解決了防暑、防火、防盜等多方麵要求。
族係發展
宏琳厝的具體位置位於閩清縣阪東鎮新壺村內。曆史上阪東鎮是閩中地區的商貿、文化重鎮。200年前建造的宏琳厝能夠代表清中後期閩中地區民居建築的較高水平。規整對四重體係關聯示意圖稱,等級明確的院落布局,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應該時期該地區根深蒂固的儒家禮教思想。
解放後,閩清設縣於梅城鎮,阪東鎮漸漸失去往日重要的商貿地位。今日的新壺村屬於閩中地區最基本的農村組織單位。
宏琳厝的黃氏子孫從18世紀末至今已經發展了12代。第一代黃祖嘉,第二代黃宏琳四兄弟完成了宏琳厝曆時28年的建設。隨後黃宏琳四房兄弟各占宏琳厝一隅,開始開技散葉,到上世紀70~80年代的鼎盛時期居住400多戶,1000多人(根據宏琳厝居民黃德展口述)。2005年宏琳厝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厝內建築加建較嚴重,部分房間無人居住年久失修。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部分富裕家庭開始搬離舊宅,新建住宅一般都離宏琳厝不遠,部分甚至緊貼宏琳厝周邊建設。至今,厝內僅餘40多戶,100多人居住。12年前宏琳厝開始了小規模的旅遊開發,目前厝內零落設置有一些小型的家庭博物館與家庭土菜館。遊客量較小,所得收益基本無法維持修繕所需。通過上文分析明確了宏琳厝作為全國最大單體古民居的建築價值,另外還有更豐富的民俗、曆史、藝術價值等待挖掘,因此宏琳厝今後的可持續發展應引起各方的關注。
宏琳厝的設計建造具有整體係統的低碳生態思維。主要可以歸納為四重體係即庭院體係、低碳生態體係、防火體係以及防禦體係,各重體係之間關係緊密。其中,中軸對稱的庭院體係是平麵形式的主導。低碳生態體係與庭院、防火、防禦三個體係關係緊密,通過夯土牆、廊道、底層密閉架空層等建築自身的手段,創造了舒適宜人夏季居住環境。今日閩中地區低層農村住宅的設計,應借鑒宏琳厝的整體生態思維,除了可以運用保溫隔熱牆體材料保證室內居住環境外,可以組織通風良好的院落廊道係統與流動的水係增加環境的蓄熱與調節能力,還可以設置密閉的地下架空層,充分利用夏季地麵以下的冷空氣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