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十八)(2 / 3)

“宏琳厝”位於阪東平原南部的演溪之畔。建於1795年。建造者為六都巨富黃宏琳。

梅溪上遊的演溪在這裏打了個深灣,民間地理上視為“玉帶”,宏琳厝就建在河灣內的玉帶環抱裏,形似玉帶環腰。隔河而望,從近到遠是由低到高的五重平行山脊,被稱為“五重案”,“門迎五重案,前有玉帶環”,背靠柯洋仙峰的一處風水寶地。

宏琳厝占地麵積17823.28平方米,分為前後直進三座正厝,中間設兩道橫街,左右各兩列橫厝,隔以36扇風火牆,有大小35個廳堂,30個天井,25個花圃,666個房間,住有100多戶900多人。規模之大,世間少有。整個建築按中軸線對稱原則設計建造,厝內廊回路轉,縱橫有序,通光采風充足,道路順暢,房屋整體配套,行居方便,結構科學合理。房屋的裝飾甚為精美。如屋頂的燕尾脊、風火牆的牆頭造型優美,裝飾考究;女兒牆選型奇特,繪飾華麗;垂花、鬥拱、門窗花格雕飾圖案玲瓏剔透;廳、廊上方雕梁畫棟,造型生動。據載,宏琳厝偌大的民居建築,為一次性設計,一次性施工,工期為28年。

宏琳厝設計建造上特別突出的是它的防衛功能。全宅由外到內設有厚牆重門、城檻暗室、兔耳、下馬間、炮房、衝擊門、牆腳攻擊眼,橫街頭的拋擲台等多道防衛設施,全厝仿佛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

宏琳厝內有許多名人題匾。虎頭門的“宏琳厝”匾為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所題。1939年項南帶領的抗日宣傳工作隊住在宏琳厝足足兩個月,在附近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宣傳活動。使古老的宏琳厝與中國革命的曆史緊緊地聯係到一起。“莊敬日強”匾是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所題。“聖旨”匾是清朝鹹豐皇帝為了嘉獎本厝某子弟所賜。宏琳厝2005年5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2006年1月竣工的宏琳古街係閩清縣第一條商業步行街。與宏琳厝毗鄰,古街道全長350米,古街兩側有20300平方米仿古建築,還建有6000平方米的大型停車場,古街對麵是一個30000多平方米的娛樂休閑廣場。政府將每年一次的大型商品交易會阪東十八阪遷移到宏琳古街舉行,規劃合理,古厝古街和諧統一。

四樂軒

座落在阪東平原北部,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原占地麵積24500平方米,直進四座,每進七柱八扇風火牆,傍有橫厝。規模宏大,無與倫比,故古有“四樂厝,鳥兒飛不過”的說法。今雖有部分橫厝改建新房,但其正厝保留完整。走進四樂軒,四座主屋前後正對的大門、屏門、後廳門共13道,呈一直線依次洞開,廣埕大庭綿延深遠,氣派非凡。

其格製、裝飾可與宏琳厝媲美,兩厝合而為古民居建築明珠。四樂軒為聞名遐爾的書香門宅第,曆史上有“書燈田”等獎學機製,全厝讀書重教風氣濃厚,人才輩出。

宏琳厝內廊回路轉,縱橫有序,建築為土木結構,對稱翼券仰,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是一座一次性設計、一氣嗬成、整體結構精巧的民居建築。至今,老宅已沐風雨二百年,厝內子孫繁衍七代,最旺時住有一百多戶、一千餘人。

宏琳厝以縱向中軸布置直入三進的正屋:第一進由家中的小字輩居住;第二進由家中的中字輩居住;第三進由家中的老字輩居住。這種建築布局體現了中華民族“長幼有序”的倫理規範。以正屋為中軸對稱旁開的建築物稱“橫厝”,是女仆人生活的場所。橫厝再向外擴展的建築稱“外橫厝”,是男家丁居住的場所,體現了“主從有別”。街、廊、弄、牆貫穿其間,既前後呼應,又左右逢源。一次性設計、施工,一氣嗬成,建築專家們認為宏琳厝是中國民居建築的優秀範例,中國古居風水的三進院落,全部采用局部對稱整體非對稱的布局方式,結合豐富的廳堂、過街雨亭、廊道等灰空間,組成了等級清晰的院落體係。

宏琳厝大門宏琳厝虎頭門前的街稱虎頭門橫街,一邊是庭院門牆,一邊是榴齒石砌就的矮牆。門牆矮牆之間用平欄相連,支撐平欄的是石製九根竹節。九,數之最大;竹節,竹解心虛的寓意。矮牆外豎兩根華表。華表,誹謗之木的孑遺。平欄和華表兩個建築小品的組合譜就了一曲凝動的樂章,體現出閩清宏琳厝雍容華貴的氣度和虛懷若穀的胸襟。

宏琳厝的弄顯得細膩得多。從大廳連接後廳的弄,稱進冥弄。原先不經常走動,從一進大廳到二進,要從火牆弄迂回。因為習俗的原因,人們居多從迎麵右邊進冥弄出入,左邊進冥弄僅供棺材抬出來時用,因此很少有人走動。正屋三官房外、風火山牆內的弄,習慣叫火牆弄。火牆弄原先是家族祭祀進出的通道,也是家內萬一發生火險,家丁撲滅火險的通道和家族老幼疏散的必經之路;倘若發生匪患,是家中武裝進能攻、退能守,周旋迂回的場所。火牆弄的一物多用,令人讚歎。

宏琳厝第一進與第二進、第二進與第三進過渡地段的建築,叫過雨亭。過雨亭的建築功能是給居民生活起居帶來方便,它潛在的建築功能是作為消防設施。由於古建築材料多為可燃材料,很容易引起火災。一旦發生火災,家長便組織家丁將起火附近的風火山牆下麵的門洞用土墩堵塞住,然後再推掉過雨亭建築,這樣斷掉火源,又有寬寬的隔離帶,可以有效地抑製火勢的蔓延。

令人稱奇的是,宏琳厝地下縱橫的下水道和安排得當的窨井相聯成整體。宅旁的消防渠保持清水暢流,窨井多設在上下溝的交彙處。整座房屋的47口窨井按統一的位置設計,一旦發生火災,可以就近取水滅火。由於下水道互相貫通,水就會根據人的意誌,直達救火前沿。

宏琳厝窗的設計給人很多啟示:窗的位置偏高,是為了保證室內生活的隱蔽性;窗屜的設計上下左右推拉,將窗扇活動空間縮小到最大程度,給生活起居帶來許多方便。大家族裏人口眾多,往返活動頻繁,窗扇向室內外開戶過大難免會造成人丁無為的碰撞傷害。大家族與小家庭居住情況迥異,窗扇的開戶情況也不能同日而語。由於窗屜板活動的空間僅限於牆體內部,沒有受到風雨的侵襲和人為的損害,宏琳厝的窗二百餘年來依然如故。

宏琳厝包含著民俗學、建築學、曆史、書法、風水堪輿、裝飾藝術等很多方麵的內容可供研究。從建築學角度,對建築整體與多重係統進行分析,宏琳厝所蘊涵的係統與生態思維,是今日閩中地區農村住宅的生態設計的新思路。

宏琳厝建築生態體係

宏琳厝作為200年前的大型傳統民居,最大的特點在於建築的整體生態思維,從起居、通風、防暑、防火、防盜、宗教禮儀等各方麵生活內容都做了綜合的考慮。住宅內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其確切精妙的用途。多重係統,環環相扣,在無電力的時代為居民提供舒適宜人、低碳生態的居住環境。

低碳生態體係

宏琳厝具有出色的低碳生態體係。外維護結構是夯土牆,內厝以木結構為主。閩清縣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35℃以上高溫持續1個月以上,冬季氣候較為溫暖。因此夏季防暑成為建築生態設計的主要出發點。2010年7月26日至7月28日早上9:00、中午14:00、晚上20:00,分別實測宏琳厝室內與室外同一地點氣溫各8次。可見,盡管夏季室外晝夜溫差大,宏琳厝室內氣溫仍能夠保持在26~29℃之間的舒適範圍。已遷出宏琳厝的居民也常常在酷暑時節,返回老宅居住,避暑度夏。

探究宏琳厝舒適宜人的夏季居住環境,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