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十八)(1 / 3)

六、孔府、孔廟的建築格局

孔府大門名揚世界的偉大思想家、儒學家、教育家、萬世師表的孔子、孔聖人的住宅,坐落在山東曲阜市城區之內。孔府原占地180畝,有房屋560餘間。建築布局嚴格遵循封建禮教和宗法原則,遵守封建國家的官宅營造製度,是明清時典型的府第建築。

從孔府大門後,橫向分中、東、西三路,縱向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是對外活動場所,後部分是家族生活場所。

整個建築群中軸對稱,主次清楚,分區明確,排列井然有序。各建築物的梁架開間以及鬥拱、彩畫等,均符合明製一品官宅第規定。

中路建築,從大門至後堂樓,縱深七進院落,孔氏宗子所居,體現其尊貴地位。大門、儀門和三座廳堂,顯示衍聖公的地位和權力。大堂五間九架,前庭深闊,兩側廂房矮平,主體突出,顯示出整個建築群的中心所在。東路建築,前部有衍聖公崇揚皇恩。讀書勵誌的蘭堂、念典堂、九如堂、宸翰閣等,均建於清代早期,後部有報本堂(即家廟)、慕恩堂和衍聖公次子所居的一貫堂。

西路建築,前部為供孔氏家族親友飲宴會客、讀書學禮的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等。後部供有家族活動的花廳、內書房等。東西路建築又稱東西學,反映了孔氏詩禮傳家、書香門第的特色。

孔府的建築布局是標準的前堂後寢的建築格局。其製頭門三間,二門三間,內有儀門,儀門之北正堂五間,東西司房各十間,後廳五間,穿堂與正廳相連,退廳五間,東西廊房各五間,左為東書房,右為西書房,退廳東南為家廟,祀高曾祖彌五代衍聖公。退廳之後為內宅,樓閣房。

東路建築報本堂:五間,長18.55米,寬8.34米。

慕恩堂:五間,高10.10米,長12.2米,寬10.28米。

奎 樓:1間4層,高16.1米,長4.08米,寬5.94米。

一貫堂:共三進院落。

迎恩門:一貫堂正門。

望 樓:又稱吉星樓,3間3層,高16.5米,長10.84米,寬5.7米。

廚房樓:3間3層,高15米,長14.07米,寬7.8米。

中路建築後大廳:5間,長20.85米,寬9.7米,高8.1米。

右示孔府建築格局圖:大門:三間,高7.95米,長14.36米,寬9.67米。

二門:三間,高8.33米,長13.27米,寬9.37米。

西廂房:五間,高5.35米,長15.78米,寬6.75米。

東廂房:五間,高5.35米,長15.95米,寬6.72米。

重光門:高5.95米,長6.24米,寬2.03米。

大堂:五間,高11.5米,長28.65米,寬16.12米。

二堂:五間,高10.20米,長19米,寬7米。

穿廊:三間。

三堂:高9.95米,長27.42米,寬11.8米。

內宅門:高6.54米,長11.8米,寬6.1米。

前上房:七間,高8.6米,長30.88米,寬8.6米。

前堂樓:七間二層,高13.1米,長30.96米,寬11.30米。

樓前垂珠門:三間。

東西配樓:三間二層,長10.16米,寬6.5米。

後堂樓:高13.6米,長31.23米,寬11.88米。

堂前東西配樓:三間二層,長17.45米,寬10.89米。

後堂樓西佛堂樓:三間二層,高12.1米,長13.95米,寬10.70米。

西路建築紅萼軒:五間,高11.5米,長21.07米,寬10.23米。

忠恕堂:五間,高11.5米,長21.07米,寬10.23米。

安懷堂:五間,高8.85米,長20.3米,寬9.1米。

南花廳:三間,高7.2米,長12.7米,寬8.43米。

內書房:三間,高7.4米,長11.3米,寬7.49米。

後花園建築花廳:三間,高8.5米,長11.97米,寬8.15米。

翠柏書房:三間,高6.4米,長10.60米,寬6.26米。

孔廟

孔廟山東曲阜的孔廟是我國規模最大、建築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廟宇,也是我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大成殿與故宮太和殿、泰山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它始建於春秋時期,唐代稱“文宣王殿”,宋徽宗趙佶尊崇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更名“大成殿”,並禦書匾額。孔廟經曆代擴建重修,形成今天占地300多畝,成左、中、孔廟布局圖右三路布局,由五殿、兩堂、兩座、一閣、一祠、一壇、十五碑亭、五十三門坊、九個院落四百六十六個房間組成龐大的建築群體。整個建築以中軸線貫穿,布局嚴謹,左右對稱,高低錯落,氣勢恢弘。從四柱三門、四塊石鼓抱住八角石柱、頂部是蓮花形座、上蹲王公府第才配有的獨角奇獸——辟邪的“金聲玉振”坊進入,過欞星門、大成門才能到大成殿。殿前甬道中間有一方形建築,是孔子講學的“杏壇”。杏壇後的大成殿為宮廷式建築,坐落在2米多高的巨型須彌座石台基上,麵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九脊歇山頂,黃琉璃瓦,飛簷鬥拱,畫棟雕梁,巍峨宏麗,形態莊嚴。

簷下共有墊以覆盆蓮花寶座柱礎的28根雲龍石柱,前麵10根高約6米,直徑不足1米。由整塊石頭深浮雕的雲龍柱落在覆盆蓮瓣式柱礎上,每根石柱上二龍戲珠下托山海波濤的盤龍隱現於雲霧中,栩栩如生。兩廊簷和後簷的18根水磨淺雕八棱形石柱每麵雕出9條共72條團龍,各具神態。大殿石柱上共有龍1316條,數量之多、雕刻之精世所罕見,連紫禁城也不可與之相比——可謂“雖無帝王之位,自有帝王之相;雖無皇權之威,卻呈皇家之氣”殿內正中懸“至聖先師”橫匾,神龕內供孔子脫胎塑像,兩旁為四配(顏回、曾參、孔飯、孟軻)、十二哲(閔子賽、仲弓、子貢、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遊、子張、朱熹)塑像。大成殿前東西兩廡,原供奉孔門弟子及儒家曆代先賢,現已辟為漢魏六朝碑刻、《玉虹樓法帖》石刻和漢畫像石陳列室。

孔廟大成殿前還有一寬闊平台,是祭孔時的“祭舞”之所,每次祭祖,平台上“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徐徐展開,樂音嫋嫋,莊嚴肅穆,氣象軒然。

台下鋪陳石雕螭首,周圍築有雙層漢白玉雕欄,並有複道四通。曲阜孔廟建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奎文閣(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中專主文章的星宿),其麵七進五,上下兩層,中間暗藏夾層,上居藏曆代帝王賞賜的經書、墨寶,下層收藏曆代帝王祭祀時所用的物品,暗層專門存放藏經經板。閣樓建築工藝奇巧,結構獨特。

七、玉帶纏腰的宏琳厝

宏琳厝俗稱新壺裏,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阪東鎮新壺村的古民居,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單棟建築古民居。宏琳厝由藥材商人黃祖嘉(1755~1815,字作賓,號寅軒)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並由其子宏琳建成於1823年,前後曆時28年。宏琳厝居住著黃姓家族,曆經11代後,宏琳厝現已形成一個自然村落。1997年,閩清縣政府將宏琳厝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8年6月1日對外開放。

它曆經幾個世紀的風雨滄桑仍然屹立,以獨特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凸顯在人們的麵前。

宏琳厝是全國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單體建築。

“小小閩清縣,大大六都洋”,閩清縣幅員不大,地多山丘,但在縣域中部,卻有個聞名遐邇的阪東(古稱六都)平原,縱橫十餘裏,一馬平川。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地的先民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曆史以來這裏是閩中地區的商貿、文化重鎮。宏琳厝和書香深宅四樂軒就座落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