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模式授權在新加坡亞洲電視論壇引發熱議,來自韓國的《奔跑吧兄弟》如何在中國獲得成功?
本刊記者 熊元
正如於東在2014年新加坡媒體節上的預測,如今的中國娛樂產業正在以爆發式速度增長。最突出的表現是,中國已經成為娛樂節目模式的重要市場——國內有90%熱播綜藝節目來自於國際節目模式授權。《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等熱播節目都脫胎於國外引進的電視節目模式。
專注電視節目版權買賣的中國公司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曾這樣定義“節目模式”——它既包含固有的、統一不變的元素,又包含每期節目中的特定元素,是一個可以在異地、多次“再實現”的“配方”,“模式節目”就是在這種配方基礎上製作播出的節目。劉熙晨表示,節目模式其實是一種製作方法,模式引進將有助於中國綜藝類影視作品的製作水平的提升。
2014年,繼湖南衛視引進韓國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之後,另一檔脫胎自韓國的娛樂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簡稱《跑男》)10月在浙江衛視開播,在一眾明星真人秀節目中脫穎而出,收視率超過2%,稱冠周五晚間檔。《跑男》是一檔韓國明星競技類真人秀節目,原名《Running Man》,由韓國最大的電視節目製作公司SBS推出。2014年,浙江衛視引入該節目模式,並與韓國原團隊共同開發製作。加上此前的《爸爸去哪兒》,一時間,韓國真人秀類電視節目模式受到中國電視界熱捧。
在新加坡媒體節的亞洲電視論壇上,《跑男》的韓國製作團隊分享了與中國團隊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以及兩國電視製作體係差異。根據雙方的合作,中方從韓國買入版權後,版權方還會派駐專門的製作團隊和中國團隊一同完成中國版本的製作。“事實上,接觸之後才知道兩國製作流程是不同的,韓國導演權力很大,而中國團隊則是導演編劇一人身兼數職;韓國導演需要參與剪輯,而中國則是拍攝和剪輯全部分開。”《跑男》的韓國製片人Kim IlJoong指出。
Kim IlJoong表示,在韓國,導演的地位非常高,是團隊的核心。而在中國,導演的核心地位很難達到同等程度。他的印象是,導演在團隊中的地位甚至比營銷人員還低,這在韓國是不可想象的。而韓國團隊一直堅持要把節目質量提上去,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導演一定要參與後期製作。“在韓國,導演都是親自拍、親自剪。而在中國,拍攝和剪輯是分開的,但剪輯往往不在現場,不了解現場氣氛,這樣節目效果會打折扣。”
《奔跑吧兄弟》製作團隊龐大,每次拍攝的工作人員達300多人,光翻譯就有44個人。“這個項目無論在人員和投入上都可能是目前最大的,語言不通讓很多環節都遇到了麻煩,其中翻譯的轉達錯誤是最大的問題。”到中國之前,Kim IlJoong特意學了4個月的中文,結果發現還是不行。“不管在文化還是語言上,翻譯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