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跑男》的中國配方(2 / 2)

Kim IlJoong舉了個例子,由於中韓語言文化上的差異,雙方製作團隊在溝通上也出現了一些偏差。在拍攝現場,韓國團隊發現一些矛盾後追問中國團隊,他們最常用的回答就是“好的”,但往往到最後發現還沒“好”。症結在於,韓文中 “好的”是“準備好了”的意思,而在中國,則往往是“聽懂了,明白了”的意思。由於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導致合作中的矛盾不少,Kim IlJoong一度非常納悶,後來請教朋友才意識到,這是文化交流上的區別。“沒有誰對誰錯”,因此在後麵的工作中他也變得更加仔細。

另一個突出的差異還表現在對藝人的管理上。“在韓國節目團隊中,導演的地位是第一位的,即使是最大牌的明星藝人,到了節目現場就必須聽導演的,導演有意見可以直接跟藝人說‘你回家吧’。” Kim IlJoong說,而中國的情況卻是完全不同的。讓Kim IlJoong深感意外的是,中國明星對真人秀的製作流程和“表演方式”並不熟悉,有時候沒有辦法完全領會每一集中韓國團隊想要表現出來的情景。“在韓國導演要求演員有肢體衝突,演員對如何表現並拿捏分寸心領神會,正常拍攝就能通過,而中國演員卻可能真的打起來。”

對於近期中國熱衷引入的韓國節目模式,在劉熙晨看來,其實與歐美的節目模式在操作上還有很大的差異。歐美模式有非常詳細的“bible”——這是歐美對專業的節目製作流程明細的稱呼。劉熙晨解釋,“製作團隊隻要bible在手,從燈光、機位、拍攝甚至最後剪輯原樣複製就可以製作出節目。”而韓國和日本的節目模式其實很粗糙,“很多韓國節目的連bible都沒有,他們通常的做法就是派團隊來參與製作”。

實際上,中國的版權模式引入生意已經有10多年曆史。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熱播,這樣的商業模式才開始引發關注。“中國的節目模式引入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其實很少。2013年全球節目模式的市場規模約為30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參與的模式授權交易額隻有幾千萬。但另一方麵,節目模式在中國市場貢獻的收入卻已經快要追平電視劇,接近30億人民幣。”劉熙晨說。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購買電視版權,節目模式引入的不是內容,而是製作技術,專業團隊的建設培養才是關鍵。在劉熙晨看來,目前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專業的製作團隊,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有競爭力的內容製作團隊始終是核心。(關於新加坡全年媒體與數碼行業國際展會的更多內容,請登錄mice.yoursingapore.com進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