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的德國模式研究
國際研究
作者:鄧春朝
【摘要】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受到影響,出現經濟停滯或衰退、失業率上升等情況。德國迅速從危機中恢複,實現了經濟與就業雙增長,成為關注目標。文章從產業結構、中小企業發展、出口產品特點等方麵,分析德國經濟複蘇的內在因素,認為德國擺脫危機與其經濟發展模式有密切關係,中國經濟轉型應引以為鑒。
【關鍵詞】金融危機 德國經濟 就業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危機中的經濟增長與就業
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資本主義社會本世紀第一次經濟衰退,危機迅速波及全球主要經濟體,被稱之為“新千年首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影響首先體現在GDP增長上,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GDP增長由2008年的0.2%降至2009年的-3.5%,雖然2010年反彈至3%,但之後數年一直連續下降,至2014年才有所好轉。在這場危機中德國也未能幸免,2009年德國經濟遭受十多年來首次大規模下滑,GDP增長創曆史新低,下降至-5.1%,之後的兩年均徘徊在3%左右,2013年更是下降到0.5%。
經濟危機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失業率的上升。在危機中,需求不振、消費能力下降,導致產業和企業衰落,裁員成為必然現象。在歐洲特別是英國和法國,自發或有組織的罷工、遊行,大都與經濟危機引起的失業有關。失業問題成為困擾歐美大國的核心問題之一,甚至還導致了某些國家政府的更迭。例如,法國現任總統奧德朗,大選前夕的支持率並不比前任薩爾科齊高,最終當選被認為是提出了就業率改善方麵的新主張,從而能夠逆轉頹勢、贏得支持。如今,麵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奧德朗政府仍然缺乏有效措施,其經濟政策並未達到民眾的期待。許多專家認為,在接下來的任期內,奧德朗政府如果不能緩解目前的就業壓力,那麼連任基本無望,法國政治局勢和經濟形勢息息相關,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所有西方大國都麵臨就業難題的時候,德國的就業形勢卻出現了好轉。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德國的失業率由2009年的7.8%下降至2013年的5.3%,而且有持續下降的趨勢。源自美國的經濟危機對世界各國都造成了嚴重衝擊,2009年德國經濟增長為-5.1%,法國為-3.1%,美國為-2.8%,英國為-4.3%,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受衝擊程度不分伯仲,然而恢複速度卻大相徑庭,2010年德國GDP增長為3.9%,法國隻有1.6%,美國為2.5%,英國為1.9%。如將危機期間的衰退幅度計算在內,德國經濟複蘇程度高達9%,可與當年中國經濟增速媲美,困擾其他國家的經濟危機反而成了德國經濟發展、就業改善的契機。其實,縱觀德國經濟發展曆程和工業革命後德國發展趨勢,不難分析其中原委。
就業與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首先,德國一直以製造業作為立國之本。很長時間以來,全球隻有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其高技術含量的製造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這樣的特點,能使德國經濟提供高附加值的產品,也是德國經濟發展較穩定,比其他工業化國家更有競爭力的原因。從曆史上看,歐美兩次信息技術革命直接將西方率先帶入了工業化時代,製造業成為早期歐美經濟的基石。現在盡管進入了信息時代,製造業的影響力已經不如從前,但對於強大製造業立國的德國來說,其製造業仍然在經濟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德國製造業的強大源於工業革命,特別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電子技術的產生,它們從根本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集大成者,1866年西門子發明發電機,機械能逐步被電能取代,電及電子技術的突破是整個第二次工業革命最核心的進步。內燃機和電磁波技術最先由德國人發明,不僅徹底改變了交通領域的格局,也給通訊行業帶來一股新潮。到了1900年,德國的化工業靠染料主導了全球市場。當時三大公司,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公司和五個較小的企業生產出上百種染料。在1913年,這八個公司幾乎壟斷全球90%的染料供應,其產品80%銷往國外。這三家大公司還向其他的化學領域擴展市場,比如醫藥、農業化學和電化學。德國染料公司的高層由職業經理人擔任,被稱為世界第一批真正懂得管理的企業。得益與電子、化工技術的基礎,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歐洲中心,而這些方麵的突破,直接服務於被普魯士統一後的德意誌。威廉一世執政時期,經濟主張和政策繼承了德國取得的主要成果,仍然以技術發展為主,製造業支撐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與英法等國的全方位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德國始終是製造業支撐其他行業,製造業壟斷國民經濟。英法早期資本原始積累,很大程度來自殖民擴張,經濟發展多是外向型的,與殖民地、原材料產地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經濟在某種程度上並非是獨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德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20世紀90年代後期,德國政府與知識界意識到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基於對製造業立國思想的貫徹,開始采取措施提升德國製造業地位,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990年德國產業結構為第一產業1.29%、第二產業33.20%、第三產業65.57%,第二產業中製造業比重為25.92%。2001年德國第三產業因發展慣性繼續升高至70.16%,第一產業下降到0.98%,第二產業為28.86%,其中製造業比重為22.37%。截止2005年,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德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終於初見成效,第二產業占比上升到30.43%,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分別降至0.96%和68.61%,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比重也升至23.77%,鞏固了德國製造業立國的基礎,客觀上為抵禦2008年的金融與經濟危機做好了準備。眾所周知,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較大,經濟增長時可吸納較多就業,然而較大的就業彈性在經濟危機中的負麵作用更大,經濟停滯時會產生更多的就業問題,帶來減薪裁員、消費不振、生產停滯、誘發再次裁員的惡性循環,從而加劇衰退和加速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