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校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2 / 3)

2.3 社會原因

社會上盛傳的不健康因素對心理尚不成熟的中職學生的成長有著直接影響。網絡、電視和非法書刊上的色情暴力、低級庸俗等不良文化直接侵蝕著中職學生,尤其是自控能力較差的學困生。經調查分析,有的學困生沉迷於網絡,是因為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無力感。網絡的虛擬世界既不會挫傷他們逐漸覺醒的自我意識,又可以讓他們享受主導一切和任意妄為的愜意。為了這種愜意,學困生不惜荒廢學業、曠課、逃學甚至夜不歸宿上網,還由此引發學生說謊、偷竊等一係列不良行為。現實社會中拜金主義的盛行,形成新的讀書無用論,更加重了學困生的厭學情緒。另外以權謀私、請客送禮、行賄受賄、吃喝玩樂、社會不公、權錢交易等不正之風,影響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容易造成學困生道德標準的缺失,進而行為偏頗。

2.4 自身原因

學困生自身沒有崇高的理想和明確的目標,缺乏學習動力。加之自控能力差,紀律觀念淡薄,被良好集體所排斥,導致其自暴自棄。很多學困生不能明辨是非,反而以自我是非為是非,完全無視正確道德標準,以致越行越遠。

綜上所述,所謂的“學困生”其實大多數並不存在心理、智力等方麵的問題,而是由於受到家庭情況、學校教育、生活環境和自身等方麵的影響,在學習和素質教育中的某一方麵或全方麵相對滯後。這些學生在自我意識剛剛覺醒而又未成熟的年齡階段,通過良好的教育和正確的引導有希望可以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3. 中職學校學困生轉化策略

根據學困生的表現及成因,結合自己從事中職教育十多年及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經驗,學困生轉化可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3.1 加強情感交流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經常與學困生進行情感交流,摸清學生的困難和問題,才能減少盲目性,對症下藥。在交流中,可采用問卷調查、周記、微信QQ聊天、座談會、個別談心、家訪等方式,了解學困生的所思所想以及疑慮困惑。及時解決他們思想和心理方麵的難題。隨著對學生增進了解,應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比如對於缺乏家庭溫暖的學困生,從小經常遭受父母的打罵、體罰、嗬斥,在交流中,教師要以愉悅的心情,和藹的態度,輕鬆的氛圍,與學生進行真誠、平等的溝通談心,使學生願意把心裏話、真心話告訴老師,願意把老師當親人、朋友、知己,樂意接受自己的建議與要求。但發現問題後避免一味批評和指責,以紀律處分、叫家長等手段來威脅學生。

3.2 批評有度多一分寬容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由於學困生基礎普遍較差,思想不求上進,品德、行為習慣存在偏差,他們難免會犯一些錯誤,甚至犯一些嚴重錯誤。班主任在對待學生的錯誤問題上,常常存在兩種不同的態度:對表現好的學生,在處理中較為寬容;對於學困生,則是疾惡如仇,嚴厲有加。這種處理方法,必然造成學困生心理不平衡,產生逆反心理,增加學困生對班主任的對抗與不滿,使學困生轉化工作前功盡棄。所以,學困生的轉化應嚴寬相濟,既嚴格要求,又適當寬容。但是寬容不等於縱容、姑息、放縱,目的給這些學生一次改過的機會,使他們產生負疚感,在情感上得到感化,從而達到學困生轉化的催化效果。對學困生的不良品行習慣,還是應該及時指正,但批評教育要有度,注意批評方式、地點、場合和時間。批評不能翻舊賬,要就事論事,點到為止,盡量做到不公開批評,必要時給學生台階下,不要得理不饒人讓學生過於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