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
教育管理
作者:何喜和
摘要:隨著中職學校入學門檻的降低,學困生這個特殊群體在中職學校中不斷擴大,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難題,也是影響班風、校風、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筆者在分析學困生的表現形式及成因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十多年的班主任實踐經驗,對轉化學困生的途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中職學校 學困生 轉化 策略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學曆的要求不斷提升,很多學生為了將來能更好地謀生而爭取進入高校學習。學曆較低的中等職業學校因國家取消分配政策而備受冷落。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為了保障自身生存和發展,紛紛降低招生條件,有的甚至打開校門無條件大規模招生,致使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持續下降。學生各方麵素質與普通高中學校相比有著非常明顯的差距,不少學生成績落後、學習困難、品德行為習慣欠佳。可以說,中職學校中學困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學困生這個特殊群體在中職學校中不斷擴大,其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難題,也是影響班風、校風、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學困生的轉化不僅關係到他們個人將來的發展,也成為國家健康發展的需要。
1. 學困生的概念及表現
在中職學校往往把思想上不求上進、道德水平較低、學習不努力、成績較差或某個方麵表現差的學生統稱為學習困難學生,簡稱學困生。
學困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因基礎差,學習一直跟不上,無心上學,經常遲到、早退、逃課、曠課、上課睡覺、夜不歸宿、沉迷網絡、早戀;在思想行為品德規範方麵欠缺,行為習慣差、自由散漫、惹是生非、拉幫結派、打架鬥毆、吸煙喝酒、經常嚴重違反校規校紀、完全沒有集體意識和紀律意識;性格孤僻、以自我為中心、容易衝動、情緒暴躁。學困生一般學業成績較差,不良行為較多,並且有較大的影響力,通常是一校之“霸”、一班之“王”,是班主任最難啃的“硬骨頭”。
2. 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比較複雜,既有家庭、學校、社會等客觀因素,也有自身的主觀因素。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2.1 家庭原因
有些家長過分寵愛嬌慣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苦著、累著,孩子從小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散習慣,性格自私專橫任性,消費講名牌、花錢無節製,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甚至在孩子與其他人產生矛盾或違反校規校紀時,家長一味維護孩子,把所有責任歸結為其他因素無節製為孩子開脫。這就使得以自我為中心的理念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甚至無限膨脹。這樣的孩子不認為自己是學困生,過分自信地認為自己是最棒的,是世界的主宰。有些家長自身文化素質低,單純認為“棍棒出孝子”,教育方法缺乏,對孩子經常打罵、體罰、嗬斥,容易使孩子產生暴力、恐懼、自暴自棄的性格,導致孩子渴望加入團夥尋找靠山,被壞人所利用。生活在不和諧家庭的孩子從小缺乏家庭溫暖,容易出現心理變態、性格扭曲等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其意誌、情感和行為的發展。有些家長整天忙於工作、應酬和交際等,與孩子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甚至很少見麵,形成了很深的代溝。個別家長對於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學習情況不聞不問,孩子要錢時要多少給多少,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略其心理狀況。
2.2 學校原因
學校教育不重視因材施教,個別教師教育方法欠妥,因對學困生歧視,而當眾對其批評,不留情麵,甚至把與學困生家長的交流溝通變成了“告狀會”。此舉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導致學習成績持續下滑,並且加重其逆反心理。部分教師過分關注優秀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對學困生應有的關心和幫助。教師的這種態度對比,或多或少在學生中形成負麵影響,造成學困生與其他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困難,有的學困生甚至感受到了歧視的眼光,導致其自卑、自暴自棄。最終的結果是學困生更加排斥學校教育,進而曠課逃學。總之,中職教師沒有實事求是,仍然用傳統的評判標準判定當下的中職學生素質,難免在客觀上增加“學困生”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