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老子德行教育思想研究(3 / 3)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常謂:“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隻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希望人們不要有爭強好勝的想法,深刻理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遣其咎”的道理。縱使你有再多的財富,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因為自己所擁有的財富而傲慢隻會被他人取笑。所以對待世事首先要有退讓的態度,以淳樸代替世俗就能夠達到“不爭而沒人能與之爭”的境界。

3. 尊道貴德,誠信不欺

3.1 尊道貴德

“《史記》中稱老子為道德家想必自然跟他重視道德的現實緊密相連。”[2]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不僅推崇道,而且張揚德。“道”與“德”是同時並存的,二者是一種體用相即,不可或缺的關係。

“道”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中心,老子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本體,是超越有形的萬物之上的總和,受教育者把內在本體的性質作用於自己修“德”的過程,就是品德教育主體順應自然本性的過程。即德為物之所得於道,而以成其物。

一方麵,“道生之,德畜之”,“德”來源於“道”,“道”需要“德”載之,所以“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說的就是尊道貴德是自然而然的不加人為因素的;另一方麵,“德”是顯性的而“道”是隱性的潛在的。“常德乃足,複歸於樸”即由修德複道而實現對“道”的本質把握達到“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目的。

3.2 誠信不欺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視“誠信”教育,他即把互信看作是品德教育的成果,也將其視為品德教育的方法。

老子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有不值得信任的情況存在,才會有不被信任的現象。通俗地講,之所以不信任別人或對信任心存看法,是因為曾經發生過被欺騙的事件,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亦是如此。這就告誡人們,消除誠信問題的方法就在於要堅持誠信,首先要敢於信任他人。所以老子提出:“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誠信的人我信任他,曾經犯過誠信錯誤的不守信的我也信任他,這樣便可人人守信。這就是老子講的“德(得)信”。隻要能做到對守信的人信任,對曾經不守信的人也信任,相信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值得信賴的,每個人都可以從壞變好,然後再對曾經誠信失敗的人予以幫助,如此便可互相信任,達到誠信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宋錫同.無為之境—《老子》無為思想的有為價值[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8(10):P25.

[2] 許建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2:30.

[3] 張尚仁.道家哲學[M]. 人民出版社,2011,7:59.

[4] 李耳. 道德經[M]. 西安: 陝西旅遊出版社, 2002.

[5] 童書業. 先秦七子思想研究[M]. 上海: 中華書局, 2006.

[6] 張智彥. 老子與中國文化[M].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