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老子德行教育思想研究(2 / 3)

1.2 無為虛靜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無為”的意思是說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不刻意而為之,而非聽天由命的“不作為”。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善於總結教育規律又要將其巧妙地運用到受教育者發展的規律中去。老子認為要達到使受教育者各適其性各順其命的無為之境界,教育者必須要沒有私心、私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聖人用“無為”的方式對待世事,萬物生長而不加限製,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依賴它們。“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因此聖人推動了事物的發展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力量在起作用,功成而不居功,更不會炫耀自己對別人的恩德。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為人師表者應當如此。

“無為”和“虛靜”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是環環相扣的概念,在探討“無為”的思想觀念後,就不能不對“虛靜”再做探討。《道德經》中對“虛靜”的主要描述是:

“致虛極,守靜篤。”虛,是“虛懷若穀”,老子曰:“上德若穀”就是為人謙虛,虛懷若穀。這裏的虛並不是“空”無一物,不是頭腦中的虛空。靜,則是指社會個體能自覺地克服“欲”、“驕”、“念”等不理性因素的幹擾,除去個人的主觀成見,用理性的態度去認識客觀世界。

由此我們看出老子之無為的教育思想可以說是結合萬物,順應而為,並非空談理念,是有根據來源的,老子其實告訴我們如何真正體察“虛靜”之意念,使教育者能以洞察為依據,達到思想教育的“無為”而教效果。

2.少私寡欲,知足不爭

2.1 少私寡欲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在此章中說明了“無欲”是“無為”的基礎部分,以“無欲”來宣揚其“無為”而教的教育主張。老子將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於教師教育學生之道,認為人類社會等同於自然界一般,無為自化,生生不息。而提出了“無為”、“好靜”、“無事”、“無欲”,以避免產生了厭學,厭師等反麵效果。其實正是說明了老子的“無欲”基礎。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得。故知足之足,長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隻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又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分地追求私欲名利,必然浪費許多精力,物極則必反,越貪圖貨利反而損失更嚴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少私寡欲”,達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2.2 知足不爭

老子的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不爭”,“不爭”更可以說是“無為”思想的具體實踐。教育者若明白此道理,則能達到“無為”而治之理念。老子講的“不爭”是針對人類這些社會中的爭端提出的解決方法,並不是一種放棄,更不是一種逃避。“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闡述了“不爭無尤”的處世哲學。以水為萬物滋長的根源,不與萬物相爭,安然怡心地處於萬物之中,以水比喻為人之心,在處世時要像水一樣退讓謙下,保持沉靜自然,待人真誠相愛,說話守信用處世圓融有禮,行動自如,自然能與之不爭,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