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市2014年城鎮化發展情況分析
政府與公共管理
作者:張豔紅
摘要:本文針對社會各方麵關注的焦點之一“城鎮化”入手,介紹了鞏義市城鎮化發展的現狀,深入淺出地分析全市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並對促進全市城鎮化的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對策和建議,同時也對未來城鎮化發展情況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城鎮化 對策 現實問題
近幾年,“城鎮化”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是推進人口聚居、產業、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政府服務等的全麵協調發展的過程。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實施城鎮化戰略決策,加速城鎮化建設步伐,對於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鞏義市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麵進步,鞏義市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人口城鎮化率逐步提高。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達到81.9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47%,在全省108個縣市中位居第六,在十個直管縣中位居第一。城鎮化率比2013年提高了1.41個百分點,比2004年提高了14.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比2013年增加1.33萬人,比2004年增加12.9萬人,年均增加1.2萬人。
與全國、河南省、鄭州市發展水平相比,2014年末鞏義市城鎮化率(50.47%)比全國54.77%的平均水平低4.3個百分點,比河南省45.2%的平均水平高5.3個百分點,比鄭州市68.3%的平均水平低17.8個百分點。從曆史發展軌跡來看,我市城鎮化率與全國、河南省、鄭州市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近十年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與全國年均提高幅度基本持平,低於全省年均提高幅度(1.6)0.3個百分點,高於鄭州市(1.0)0.3個百分點。
2.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自身發展方麵
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和非農化的發展。2014年,鞏義非農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98.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占68.6%,而城鎮化水平低於非農產業增加值占比47.6個百分點,低於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18.1個百分點,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的比例係數隻有0.8,說明鞏義的城鎮化發展與產業非農化不同步,城鎮化發展滯後於產業非農化的進程。
城鎮功能不完善,綜合承載能力不強。鞏義市各鄉鎮雖經多年建設,城鎮功能有所提高,但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相差甚遠。一是城鎮功能分區不夠合理。部分城鎮沒有相對集中的建成區,主要依托過境公路發展,城鎮房屋沿國道、省道等建設,生產與生活功能混雜;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部分城鎮排水、汙水設施未成體係,汙水處理不到位,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不足。目前,鄉鎮垃圾基本采取簡易填埋處理,鎮區內停車場地及交通信號標誌、道路指示標誌等十分短缺,消防、防震等綜合防災配套設施缺乏,三是服務設施不夠健全。居民休閑娛樂、文化生活等設施配套不足,大多數鄉鎮無大型商貿或專業大市場等。
城鎮規模偏小,集聚功能較弱。全市存在城鎮規模小、集聚功能弱的現象。從國內外城鎮發展的經驗來看,隻有當鎮區人口達到5萬人時,城鎮的資源配置效益才能發揮出來。截至2014年底,鞏義市常住人口超過5萬的鄉鎮隻有回郭鎮、魯莊鎮和西村鎮。由於城鎮規模普遍偏小,城鎮經濟集聚能力和集聚效益偏弱,特別是支柱產業作用不突出,城鎮通過產品擴散、技術擴散等形式對周圍地區所起的組織、協調作用難以發揮,城鎮經濟的輻射功能不強。
2.2 統計製度方麵
目前,在我國衡量一個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情況,一般采用人口統計學指標——城鎮化率來衡量,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包括農業與非農業)的比重。人口城鎮化率的統計方法,是以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城鎮化率為基礎,以每年的人口與城鎮化抽樣調查結果進行評估推算。影響城鎮化率的因素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地域因素。在統計上認定城鎮與鄉村屬性很重要的依據就是根據城鎮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與周邊區域的連接狀況而定。目前國家認定為城鎮的區域有以下幾種類型:主城區、城鄉結合區、鎮中心區、鎮鄉結合區,特殊地域(包括獨立工礦區、開發區、大專院校等)。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家為更準確地反映全國的城鎮化水平,在區域認定的基礎上對城鄉、鎮鄉結合區的村是否劃入城鎮屬性作了更為嚴格的核定,一方麵對城、鎮周邊村遙感影像圖上的連接狀況進行進一步的核準;另一方麵參考了這些村的人口流入數量、農村戶口比重、人均耕地麵積以及農業從業人口比重等相關指標數據,對城鎮或鄉村的屬性進行確認。目前,我市的許多城鎮與鄉村結合區的連接程度不高,城鎮中心區域與周邊村之間有明顯的非建設用地的間隔,周邊村相關指標也明顯偏向鄉村屬性。